研究移植物與受者(又稱宿主)相互作用引起免疫應答的理論和實踐的一門科學。它是免疫學的分支學科之一,與實驗生物學、遺傳學、外科和整形外科學關係密切。

  主要內容 移植物的類型 根據移植物的來源和它與宿主的關係,將其分為自身移植物、同基因移植物、同種移植物和異種移植物4個類型,各類型的比較見表:

移植物類型的比較

  移植物與宿主之間的免疫應答 ①宿主對移植物的排斥反應:包括超急性排斥反應、急性排斥反應和慢性排斥反應;②移植物對宿主的排斥反應:由於移植物本身可以帶有免疫活性細胞(例如移植骨髓),因而有可能發生相互免疫排斥反應。如果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例如經電離輻射抑制瞭免疫作用),則會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的反應。

  移植排斥反應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供者和受者組織細胞的抗原性不同。人的白細胞抗原(HLA)受第6號染色體基因的控制。第6號染色體有一組位點,組成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或稱主要組織相容性系統(MHS)。MHC各位點(人是A、B、C、D和DR)的基因編碼控制相應的抗原。這些抗原的異同可決定受者和供者之間的排斥反應的強度和移植物的存活率。供、受者的遺傳基因愈接近,移植物的存活率愈高。

  免疫抑制措施 常以藥物和生物制劑作為免疫抑制劑,藥物有甾類、環磷酰胺、硫唑嘌呤、氨基蝶呤等,生物制劑有抗淋巴細胞血清(或球蛋白)、抗胸腺細胞血清(或球蛋白)等。近年又發現瞭一些新的免疫抑制劑和新的免疫抑制措施,例如,應用環孢黴素A、高壓氧、免疫抑制藥、持續性胸導管引流、全身或選擇性淋巴組織照射、被動免疫或自動免疫預先處理宿主、移植前輸血或用抗血清預處理移植物等。這些措施都能使移植物延長存活期。但是,由於免疫抑制措施抑制瞭受者的免疫功能,也有引起感染和腫瘤的可能性。怎樣正確使用免疫抑制劑和防止並發癥,仍是移植免疫學的重要課題之一。

  任務 ①利用定型和配型試驗尋找最相容的供者;②采用免疫抑制措施預防和治療排斥反應;③采用免疫學方法監測排斥反應。采取檢測宿主體內早期排斥反應的方法,即觀察體液成分和細胞免疫水平所發生的各種變化,如尿溶菌酶含量的增高、血清補體呌的升高、外周血單核細胞DNA 合成率的升高、抗供者特異性抗體的持續存在、T細胞數增加和轉化加強等,可監測排斥反應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