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翅亞綱的1目。腹部具彈器善彈跳。通稱跳蟲,遍佈全世界,甚至終年積雪的高山上也有分佈。已知約有2600多種,中國種類因以往研究甚少,已記載的隻有30多種。

  體微小,長形或圓球形。無翅,身體裸出或被毛或鱗片(見圖)。

頭下口式或前口式,能活動。複眼退化,,每側由8個或8個以下的圓形小眼群組成;有些種類無單眼。觸角通常4節,少數5節或6節。第3、4節有時又後天性分為無數小節,或有特殊的感覺器。頭部觸角後方另有一種感覺器稱觸角後器。口器咀嚼式,陷入頭部,上顎和下顎包在頭殼內。足的脛節和跗節愈合;有1爪和由1懸墊變成的小爪。腹部6節;第1節腹面中央具1柱形腹管突(或稱粘管),有吸附的作用;第4或第5節上有成對的3節的彈器,其基節互相愈合;第3節上有2節的握彈器,其基節互相愈合;平時彈器彎向前方夾在握彈器上,當跳躍時,由於肌肉的伸展,彈器猛向下後方彈擊物面,使身體躍入空中,故名跳蟲。

  本目昆蟲的粘管、彈器和握彈器是由3對腹部附肢變成。腹部僅6節,說明是幼態的持續。這些特征表明本目昆蟲是昆蟲歷史發展中較早分化出來的類群,所以有的學者把它獨立成為粘管亞綱。

  多數生活在潮濕的地方,以腐爛的植物類、地衣或菌類為主要食物,少數種類取食活的植物體和發芽的種子,成為農作物和園藝作物的害蟲。有極少數種類肉食性,取食腐肉。

  本目種類很多,分3亞目4科,重要的有2亞目、4科,即:節腹亞目(Arthropleona)跳蟲科(Poduridae)和棘跳蟲科(Hypogastruridae)、長角跳蟲科(Entomobryidae);愈腹亞目(Symphypleona)圓跳蟲科(Sminthuridae)。

  

參考書目

 周堯:《彈尾目·中國昆蟲學》,第1分冊,天則昆蟲研究所,陜西,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