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絕滅的海生爬行動物,屬調孔亞綱鰭龍目,蛇頸龍類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見彩圖)。在地史上,蛇頸龍的最早化石記錄出現於晚三疊世。

中生代海洋景觀 趙野木繪

  1824年,康奈佈卡第一次研究發表瞭產自英吉利海峽的侏羅紀蛇頸龍(Plesiosaurus)。蛇頸龍是一類個體較大的水生爬行動物,因它有一個長而靈活的脖子而得名。它們的四肢成為鰭腳。其生活習性類似於現生的海獅,用它的鰭腳可以爬上岸來休息、生殖。

  在分類學中,蛇頸龍類一般被分為兩個亞目。一類頭小、頸長,稱蛇頸龍亞目,另一類頭大、頸短,稱上龍亞目。多數古生物學傢都認為蛇頸龍是由三疊紀早期的幻龍類(Nothosauria)進化而來的。

  蛇頸龍類基本上是一類營海洋生活,以魚類為生的動物。但近來在淡水的陸相沉積環境中有過多次記錄。但淡水沉積中發現的大都是上龍亞目的成員。中國的蛇頸龍化石主要產自侏羅紀陸相地層。目前已研究發表的有威遠中國上龍(Sinopliosaurus weiyuanensis)化石產自四川威遠;扶綏中國上龍(Sinopliosaurus fusui-ensis)采自廣西扶綏早白堊世的地層中;楊氏壁山上龍(Bishanopliosaurus youngi)發現於四川壁山早侏羅世地層中。

  蛇頸龍的地理分佈是世界性的。在歐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亞洲都有記錄。它們和魚龍類一樣距今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全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