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絕滅的古代有蹄哺乳動物中最原始也最一般化的1類。以雜食或草食為主。腦小。所有的牙齒都存在。齒冠低。上臼齒呈圓的三角形或方形,具5或6個主尖。下臼齒具4個主尖,三角座不高,下第三臼齒的第三葉短或缺。後面的前臼齒簡單或稍稍臼齒化,前面的前臼齒、犬齒和門齒簡單,很少區別,通常呈連續系列。肱骨具滑車上窩和內上踝孔,尺骨體寬而粗壯,股骨具第三轉子,腓骨完全與脛骨分開。腕骨呈適度交錯排列,跗骨呈交錯排列。距骨頸明顯,距骨頭圓凸,多數具距骨孔,腳五趾,蹄趾窄,像爪或增增大成蹄。

  踝節類代表早期有蹄類進化的主幹。最原始的踝節類出現於古新世早期,在整個古新世時很繁盛,少數延續到始新世,最晚不超過中新世。主要生活在北美、歐洲和亞洲,少數種類生活在南美洲。

  踝節目現包括七科:

  偽齒獸科(Phenacodontidae)是一類生活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的食植物的動物,大小如羊或稍大。頭骨長而低,尾巴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腳短,五趾都存在,趾的末端有蹄。牙齒通常完全。齒冠低,呈方形。上臼齒具六個尖,下臼齒四尖,下次小尖明顯,頰齒形成幾乎連續的系列。亞洲晚始新世,北美晚始新世和早始新世以及歐洲的早始新世地層中均發現過這一科的化石。

  豕齒獸科(Hyopsodontidae)是一類體形很小的動物。小如刺蝟,頭骨與牙齒相當原始,頰齒為連續系列,無齒缺。齒尖丘形。犬齒不分化。上臼齒具六尖,下臼齒四尖,蹄趾像爪。是一類生活在亞洲始新世和北美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的動物。

  新月獸科(Meniscotheriidae),體型相當大。臼齒結構較進步,為新月形,前臼齒臼齒化。四肢短粗,具蹄。它們主要生活在北美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以及歐洲晚古新世。

  褶邊獸科(Periptychidae)形體較大。頰齒齒冠低,齒尖丘形,有增加附加瘤狀突起的趨勢。四肢短,蹠行,趾末端具蹄,北美古新世地層中發現過它們的化石。

  雙阱獸科(Didolodontidae)是一類曾生活在南美晚古新世和始新世的有蹄類,牙齒特征與偽齒獸科的相似,距骨無距骨孔。

  熊犬科(Arctocyonidae)是最早最原始的踝節類,很可能是其他有蹄類的祖先。它們中許多都很小,頭長而低。所有牙齒都保存,臼齒大都保留原始的三楔式。背部容易彎曲,四肢較短,腳有爪,尾很長,是一種雜食動物。它們的化石主要發現在北美早古新世到早始新世、歐洲晚古新世和始新世地層中,亞洲晚古新世和晚始新世地層中也有過發現。

  中獸科(Mesonychidae),這一類動物個體有強烈向大型發展的趨勢,有的甚至比熊還大。具有鈍的齒尖和壓碎用的頰齒,腳上有扁平的指甲。在亞洲從古新世到早漸新世,北美的中古新世到始新世以及歐洲的晚古新世到早始新世的地層中都發現過它們的化石。

  中國發現的踝節目化石很多,其中以中獸科的最豐富。它們最早的化石為發現於中國華南中古新統的閻湯掠中獸(Yantanglestes)、上河中獸(Dissacus shang-hoensis)和湖口獸(Hukoutherium)。另外,在中國晚古新世和晚始新世地層中也發現過不少它們的代表。

  在中國中古新世地層中還發現瞭許多豕齒獸科化石,如產於廣東南雄盆地的原新月粵齒獸(Yuodon protose-lenoides) 和修仁古怚獸(Palasiodon siurenensis)和產於安徽潛山的嬌齒獸(Decoredon elongetus)。

  另外,偽齒獸科以及熊犬科的化石在中國也都發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