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子植物門種數不多的1科,常綠、半常綠或落葉喬木,樹幹端直,大枝輪生或近輪生,樹皮縱裂,成長條片脫落;葉、芽鱗、雄蕊、苞鱗、珠鱗及種鱗均螺旋狀排列,很少為交叉對生(水杉)。葉披針形、鑽形、鱗形或條形,同一樹上之葉同型或二型。球花單性,雌雄同株;雄球花小,單生或簇生枝頂,偶生葉腋,或排成頂生總狀花序狀或圓錐花序狀,雄蕊有2~9(通常3~4)個花藥,花粉球形或稍扁,在遠極面上有一個明顯或不明顯的乳頭狀突起;雌球花頂生,珠鱗與苞鱗大部分結合而生或完全合生,或珠鱗鱗甚小,或苞鱗退化,珠鱗的腹面基部有2~9枚直立或倒生胚珠。球果當年或翌年成熟,種鱗(或苞鱗)扁平或盾形,木質或革質;種子扁平或三棱形,周圍或兩側有窄翅,或下部具長翅;胚有子葉2~9枚。杉科植物的染色體基數多為x=11,稀10或33。共16種,9屬,主要分佈於北半球溫暖地區,僅密葉杉屬(Athrotaxis)產南半球塔斯馬尼亞,多成微域分佈。其中有4個單種屬植物,即巨杉(又名世界爺,產美國加利福尼亞)、北美紅杉(又名紅杉,產地與巨杉相同)、水杉(產中國川、鄂、湘三省毗鄰地區)和水松(產中國南部)。另5屬為少種屬,即落羽杉(又名落羽松)屬(3種,分佈於美國南部與墨西哥)、臺灣杉屬(2種,分佈於中國與緬甸)、杉木屬(3種,主產中國,越南亦有分佈)、柳杉屬(2種,中國與日本各產1種)和密葉杉(2種)。中國產5屬8種,分佈於橫斷山脈以東,秦嶺、桐柏山、大別山及江蘇南部以南的亞熱帶中山至丘陵;水松分佈較南,可達北熱帶東部。此外,華東、華中地區引種栽培的有北美紅杉、金松、日本柳杉、落羽杉、池杉和墨西哥落羽杉等3屬6種。

  杉科植物的化石發現於歐洲晚三疊世和早侏羅世。在白堊紀至第三紀時,杉科的數量極大並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向北甚至到達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格陵蘭和埃爾斯米爾島。在南美洲南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地層中亦有發現。現代生存的杉科的諸種類皆為孑遺植物,它們是往昔曾經繁盛過的杉科植物的殘遺種。

  現代生存的杉科植物均為單種屬或少種屬,屬間差異極為明顯,其中金松屬、杉木屬、柳杉屬和臺灣杉屬曾被提升為科,H.米敘爾和E.威特曼將杉科分為7個族,但形態學、胚胎學和細胞學資料不支持他們將巨杉屬和北美紅杉屬、落羽杉屬和水松屬、密葉杉屬和臺灣杉屬分別歸為三族的意見。而一致支持將金松屬(Sciadopitys)提升為金松科(Sciadopityaceae),因其胚胎發育與杉科各屬不同,如精子大小形狀不等,頸卵器單生,原胚具32個遊離核等。此外,金松有長枝和強烈縮短的短枝,長枝上僅有小形褐色鱗片狀葉子,呈螺旋狀散生,但在長枝末端則有20~30枚聚集成假輪生,每一葉腋生一短枝,其上著生兩枚長而合生的線形葉。

  杉科植物除密葉杉屬外,多生於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足,相對濕度較高,夏季涼潤,冬季不嚴寒的自然環境。土壤多為土層深厚、濕潤的酸性黃壤、紅壤和黃棕壤。為亞洲東部與北美南部亞熱帶地區暖性針葉林的群落樹種。許多種由於生長較快、林質優良,能生成大徑材,而廣為栽培。如東亞的杉木、禿杉(見彩圖)、柳杉和日本柳杉;北美的落羽杉、池杉、墨西哥池杉、巨杉和北美紅杉。中國產的杉科屬種有:

禿杉

  杉木屬 常綠喬木;葉在側枝上排成二列,線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上下兩面的中脈兩側有氣孔線,下面的組成較寬的氣孔帶;雄球花簇生枝頂,花藥3,藥隔較花藥短;雌球花單生或2~3個集生枝頂,球形,苞鱗大、與珠鱗合生,珠鱗小,先端三裂,腹面基部著生3枚胚珠;珠果近球形或卵圓形,長2.5~5厘米,苞鱗大,革質,扁平,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先端具硬尖,邊緣有不規則細鋸齒,珠鱗小,具三粒種子,種子扁平,兩側有窄翅。本屬共3種,臺灣杉木和德昌杉木分佈區較窄,僅產臺灣中部以北和四川西南的局部地區。而杉木則廣為栽培,在中國東部、中部亞熱帶中為習見的常綠針葉林樹種之一,是林業生產中的重要速生造林樹種,木材產量占全國商品材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杉木喜溫、喜濕、怕風、怕幹,最適宜的環境為氣候溫暖濕潤,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黃壤和靜風的谷地。

  柳杉屬 僅柳杉和日本柳杉兩種。為常綠喬木,小枝下垂;葉螺旋狀排列略呈五行,錐形,背腹隆起,兩側稍扁,有氣孔線,基部下延;雄球花單生小枝上部葉腋,而密集成短穗狀,每雄蕊具3~6花藥;雌球花單生枝頂,稀數個集生,每珠鱗基部生2~5枚胚珠,苞鱗大部分與珠鱗合生,僅上端分離;球果近球形,種鱗木質,盾形,上部肥大,邊緣有3~7裂齒,背面近中部有一個三角狀分離的苞鱗尖頭;種子不規則橢圓形,邊緣有極窄的翅。柳杉高大聳直,生長快,壽命長,用途廣,適生范圍較廣,為優良速生樹種之一,在中國亞熱帶諸省區均有栽培。為較喜光的淺根性樹種,但側根非常發達。柳杉要求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4~19℃,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的溫暖濕潤氣候,尤其需要空氣濕度大,夏季比較涼爽的海洋性或山地氣候。土壤要求酸性山地黃棕壤、紅黃壤和黃壤。在土層深厚、濕潤而透水性較好的山坡、丘陵生長良好。耐水性差,長期積水或排水不良之地不宜栽植。

  臺灣杉屬 包括特產臺灣的臺灣杉和分佈於大陸貴州、湖北及雲南的禿杉。為常綠喬木,小枝細長、下垂;葉二型,基部下延;老樹之葉鱗狀鉆形,在小枝上密生,並向上斜彎,先端尖或鈍,背腹面均有氣孔線;幼樹之葉鐮狀鉆形,較長,微向上內彎,兩側扁平,先端銳尖;雄球花數個簇生枝頂,每雄蕊有2~4花藥,藥隔顯著;雌球花單生枝頂,苞鱗退化,每珠鱗的腹面基部有2枚胚珠;球果形小,種鱗革質,扁平,上端寬圓常有凸尖;種子扁平,兩側有窄翅。禿杉因生長快,壽命長,幹形端直,材質優良,已作為速生造林樹種正日益推廣種植。為淺根性、中性偏陽樹種,側根非常發達,生於亞熱帶季風濕潤區。產地年平均氣溫11.2~15.4℃,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在雲南高海拔產區冬季可耐-10℃的低溫。土壤為酸性紅壤或黃壤。在氣候溫涼、濕潤、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之地,最大的年生長量樹高可達2米,胸徑達2.4厘米。

  水松 殘遺的單種屬植物,現代分佈僅局限於中國廣東、廣西、福建及雲南等省區的局部地區。但久經栽培,在華南、華東、華中地區均有種植,其中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及福建中部及閩江下遊分佈較多。水松與落羽杉屬植物一樣,性耐水濕,較水杉、柳杉、杉木更喜溫暖而不耐寒。為陽性樹種,主根不發達,側根入土較深,具屈膝狀呼吸根,常伸出土面或水面,樹幹基部膨大,常成槽柱狀。水松的主要形態特征為半常綠性喬木;葉有三型:鱗形葉較厚,在枝上輻射伸展,宿存2~3年;線二列狀,秋後脫落;線狀鉆形葉輻射伸展排成三列狀,生於大樹的一年生短枝上,秋後連同側生短枝一同脫落;球花單生於有鱗形葉的小枝頂端;雄球花的雄蕊具2~9(多為5~7)花藥,藥隔大而明顯;雌球花近球形或卵狀橢圓形,有20~22枚很小的珠鱗,每珠鱗的腹面基部生有2枚胚珠,背面有較珠鱗為大的苞鱗;球果倒卵狀橢圓形,種鱗上緣有6~10個三角狀尖齒,苞鱗與種鱗幾乎全部合生,僅先端分離、三角狀而反曲,位於種鱗背面中部或中上部;種子橢圓形,微扁,具向下生長的長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