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水體表面膜上或附於表面膜下的生物群。分佈於海水或淡水,尤以海水中為多。有一定運動能力。包括細菌、單細胞藻類及許多門類的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淡水種類較少,如鼓甲科和黽蝽科昆蟲。海洋漂浮生物種類較多,有細菌、單細胞藻,以及甲殼綱、蜘蛛綱和昆蟲綱節肢動物,偶然還有蠕蟲、腹足類、水螅類、幼魚和魚卵等。漂浮生物與水漂生物不同之處為後者生活於水氣介面,身體部分浸在水中,部分露在大氣中。與遊泳動物不同之處為後者運動能力強,能自動選擇行動方向。與浮遊生物不同之處為為後者一般與水體表面膜無聯系,且根本無運動能力或運動能力極弱而無力逆流運動。

  漂浮生物與水漂生物均生活於水體表層或水氣界面,易受日光輻射、溫度、風等大氣因素的影響。大雨後海水的鹽度會突然下降,這些生物也會受到影響。工農業污染物進入水體後會被這些生物吸附、結合,並沿食物鏈傳遞下去。因此它們在生態學上有重要意義。漂浮生物又是許多水漂動物、遊泳動物等的食物,在食物網中占據重要位置。磷蝦等是許多魚、鳥和鯨的食料,還具有潛在的經濟意義,可能成為人類的食物來源。

  漂浮生物可分為兩大類:

  水面上漂浮生物 靠水體表面張力的支持而生活於水體表面膜之上,能在水面行動。如大洋區的海蠅和近岸的黃蠅。

  水面下漂浮生物 是較重要的類群,主要棲於水氣界面下0~5厘米處。又可按其生態特點分為:①真性水面下漂浮生物,長期生活於水體最表層。包括細菌、單細胞藻類和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漂浮細菌密度大,色素化,如黑海水體表面150微米范圍內以假單孢菌占優勢,其密度比1~2厘米層高5~10倍,比其他層高10~20倍。這些細菌是原生動物的主要餌料。軟體動物有腹足綱的爪螺。甲殼動物有切甲亞綱橈足目的角水蚤、大眼劍水蚤、奇異猛水蚤和軟甲亞綱的長足擬對蝦。②臨時性漂浮生物,於生活的某個階段或一日的某個時期出現於水體表面,又分為3類:其一浮遊性水面下漂浮生物,晝夜作垂直移動,夜間出現於最表層,晝間進入較深水層。如磷蝦、一些橈足類等。其二階段性水面下漂浮生物,於幼體階段日夜均出現於水體表層,如甲殼動物的幼體和魚類的卵和仔魚。其三底棲性水面下漂浮生物,生活於淺海,夜間升到水體表層,如糠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