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位於左上腹胃的背面,胃與膈之間,呈內側向內凹陷的扁橢圓形或條索狀等。脾有過濾血液和產生免疫反應等重要功能。

  基本結構 脾為表面有被膜覆蓋的實體性器官,被膜為較厚的緻密結締組織,內有少量平滑肌。脾一側有一凹陷,即脾門。血管、神經由此進出脾臟。被膜結締組織從四周向脾內部伸入,形成許多條索狀的小梁。小梁相互連接構成支架,支架之間為脾的實質部分。哺乳動物的脾,,實質大部為紫紅色,叫紅髓。紅髓中星散地分佈著一些灰白色的點樣結構,叫白髓。白髓主要由淋巴組織構成,紅髓由條索狀的淋巴組織──脾索和通連成網的血竇──脾竇構成。動脈由脾門進入脾,循小梁分枝,後進入白髓,穿出白髓再分枝進入紅髓,最後經過脾竇匯成脾靜脈,經脾門離脾(見圖)。

脾動脈進入脾實質後,首先被淋巴組織包圍,後者即白髓。這段血管叫中央動脈,血管周圍的淋巴組織叫圍動脈淋巴鞘。由網狀細胞形成網狀支架,支架中有大量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主要是T淋巴細胞,與 淋巴結的副皮質區類同。當抗原刺激,引起脾細胞免疫反應時,淋巴細胞大量增殖,巨噬細胞數量也增加,圍動脈淋巴鞘明顯增厚。

  在圍動脈淋巴鞘的彌散淋巴組織中還常見淋巴小結,其結構及形成和發育與淋巴結中淋巴小結類似,屬非胸腺依賴區,主要為B淋巴細胞。當抗原刺激,引起脾體液免疫時,小結數量增加,小結出現生發中心,同時,紅髓中漿細胞增多,血液中抗體含量增高。

  紅髓分佈於白髓周圍從被膜下到小梁間廣泛的區域。在與白髓交界區叫邊緣區,從白髓來的放射狀毛細血管終末端開口於此。邊緣區有較多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主要為B淋巴細胞,常可見漿細胞,同時還有包括紅細胞在內的各種血細胞成分。邊緣區是血液中抗原物質入脾,啟動免疫反應的主要場所,又是免疫致敏細胞進入白髓和脾索紅髓的通道。因此,邊緣區在脾臟免疫功能上至為重要。血液流經時,一些細胞成分可以穿越血管壁,進入脾索。血液進入脾臟,大部成分完全開放或穿越血管壁進入邊緣區和脾索,在組織細胞間緩慢流動,最後,在脾索邊緣穿越竇壁匯入脾竇,再次進入血管內的循環。在此過程,除血液中的抗原、異物引起脾臟免疫反應外,衰老的紅細胞、血小板等也被巨噬細胞吞噬、降解,使回流血液得到凈化。

  脾竇位於脾索間,同樣相互通連成網。脾竇形狀、大小不規則,是多孔的血竇。竇壁由長條形的內皮細胞平行排列而成,內皮細胞間有小分支相互連接。內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環行圍繞的網狀纖維,使竇壁成多孔隙的柵樣結構。脾竇孔隙大小可以調節,一是脾被膜及小梁中平滑肌的收縮與舒張,使竇膜縮小與擴大,孔隙隨之縮小或舒張。另一是竇的內皮細胞中有與細胞長軸平行排列成束的微絲,微絲的收縮與舒張能調節細胞間隙的大小。脾竇內皮細胞中還常見內吞小泡及溶酶體存在,表明有一定的吞噬能力,同時竇壁外側的巨噬細胞還常將偽足從孔隙伸入竇腔之中。因此脾竇有凈化血液的作用。血液匯入脾竇後經髓靜脈進入小梁靜脈,最後由脾靜脈離開脾臟。

  血液循環特點 ①血液流經脾時,大部血液進入淋巴組織中。因此,脾被認為是位於血液循環通路上的淋巴器官;②血液在脾中大部進入組織中,可使脾儲存大量血液,通過竇壁孔隙變化可以對脾組織中血液回流進行控制並改變脾竇竇腔的大小,使脾構成對體循環血流量及血細胞成分的調節作用;③脾的淋巴管甚少,僅起始於白髓的圍動脈淋巴鞘中,隨即進入小梁由脾門離開脾臟。

  功能 脾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器官。

  造血 脾是胚胎階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後成為淋巴器官。但在成體脾中仍有少量造血幹細胞,當動物體嚴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狀態下,可以恢復造血功能,產生紅細胞、粒細胞及血小板。

  儲血 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細胞的重要的儲存庫,將血細胞濃集於脾索、脾竇之中。當某些緊急狀態(如急性大失血),脾會收縮將血細胞釋放到循環血液之中。

  濾血 脾是血液有效的過濾器官。如前所述,血液中的細菌、異物、抗原抗體復合物及衰老的血細胞在流經脾臟時,被大量的巨噬細胞吞噬和消化。

  免疫 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邊緣區是免疫反應啟動的重要部位。細胞免疫反應引起圍動脈淋巴鞘明顯的增大和免疫活性細胞輸出的增多。體液免疫反應引起白髓淋巴小結和脾索中漿細胞的增多,同時在脾臟輸出血液中抗體的濃度增加。與淋巴結比較,脾中B淋巴細胞的比例更大,還存在有許多抗體依賴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特異抗體存在下可實現對靶細胞的直接殺傷作用。脾還能產生對免疫反應有調節作用的活性物質。總之,脾臟的免疫功能在機體的淋巴器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見淋巴細胞)

  各種動物脾的比較 脾廣泛存在於脊椎動物中,並表現瞭形態、結構的多樣性。進化中,圓口綱七鰓鰻開始出現原始的脾結構,在小腸螺旋皺褶中有一縱行動脈,周圍有密集的淋巴細胞(似圍動脈淋巴鞘),外周有許多的靜脈竇(似紅髓),具有原始脾的結構特點,但尚未形成獨立的器官。軟骨魚中,脾已成為獨立的淋巴器官,但紅髓、白髓結構不象哺乳動物那樣清晰,除瞭造血、儲血和濾血功能外,還有產生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如白鱘在免疫後,脾中可見大量漿細胞。硬骨魚脾中已能見到淋巴小結的結構。兩棲動物脾的結構和功能與魚的相似。兩棲動物以下,脾臟主要為造血器官。爬行動物以上,脾的結構更加復雜,免疫逐漸成為脾的主要功能,造血功能表現在胚胎發育階段。不同動物脾的形態有很大的差異,如雞脾為四面體形,兔脾呈長條索狀,人脾為扁橢圓形。脾的內部結構,如被膜和小梁中平滑肌的多少,白髓和紅髓的比例,白髓淋巴小結的多少,脾竇的發達程度及紅髓中鞘毛細管的多少等,不同動物也表現瞭很大的差異。如貓、牛脾被膜及小梁中平滑肌較多,人及兔則很少,貓脾常含有大量淋巴小結,而鼠和兔則很少,脾竇在狗、兔及人均較發達,而貓與鼠則不發達,鞘毛細血管以豬最為明顯,而鼠與兔則無。此外,在人類,約5~10%正常人有副脾,一般較脾小,多位於脾門附近,有時以細索條或小梁與脾臟相聯。少數人副脾離脾較遠,位於胰和肝之下,卵巢或陰囊附近,也叫外脾。有的人還有雙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