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的1門,為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體軀末端具觸手環,口與肛門都開口於觸手環內;有原腎,清化管呈“U”形,無堅硬的外骨骼。營固著生活。世界約有3科13屬70種左右,中國已發現5種。

  形態構造 體軀由萼部和柄部構成。萼部稍側扁,與柄部垂直或略斜,其凹面(即自由緣)為腹部,凸面(即柄的附著面)為背部。萼部自由緣有一圓形或橢圓形觸手環,觸手間距均勻,內緣生有纖毛。萼部外表和背部光光滑,或者背部有幾丁質加厚部分。柄部是萼部的延伸,與萼部連接處無隔壁,或具不完全的隔壁。動物或借柄基部的足腺所分泌的粘液貼附在外物上,或由柄基部分出的分枝狀匍莖匍臥在基質上(見圖)。

  體壁主要由角質表皮、細胞性上皮、肌纖維和間充質構成。假體腔充滿觸手、柄部和匍莖的內隙及體壁與消化管之間的腔隙,腔內彌散許多阿米巴細胞和間葉細胞。消化管呈“U”形,口和肛門恰好位於萼部自由緣的觸手內側。口和肛門的凹部是口前腔;位於生殖孔和肛門之間的口前腔腔隙是育卵室。主神經節由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構成,位於胃的腹部、胃和口前腔腔壁之間。感覺器官僅是一些觸覺細胞。原腎由1對大型的焰細胞球組成,位於食道和主神經節之間的胃的腹部。

  雌雄異體,少數為雌雄同體。有1對生殖腺,位於體腔內,腸的末端,開口於生殖孔。受精卵在育卵室內保育,幼蟲為擔輪型。幼蟲經變態發育成為成蟲。

  內肛類能以出芽方式產生新的群體。曲體蟲科出芽區位於萼部口端兩側,芽體形成後脫離母體,借足腺附著於外物,形成新個體。柄萼蟲科芽體由匍莖長出,與萼部不發生關系,芽體長出的新個體是母群體的一部分。內肛類在條件不適宜時能使萼部退化脫落,僅保留柄部和匍莖,而在條件適宜時又能重新長出萼部。

  生活習性 內肛動物門分為單體和群體兩大類,皆營固著生活。除單體的曲體蟲類外,都無活動能力。隻有湖萼蟲生活在淡水中,其他都生活在海濱的淺水裡,通常固著在海藻、蠕蟲棲管、貝殼、水螅和苔蘚動物上。無論單體型或群體型,大小一般均不超過5毫米。

  分類 內肛動物依據生活方式、柄部構造,附著機構、出芽方式等的不同分為曲體蟲科、柄萼蟲科和彎萼蟲科(Loxokalyporidae)。

  

參考書目

 H.L.Hyman,The Invertebrates,Vol.3,Acanthoce-phala,Aschelminthes and Entoprocta(The Pseudo-coelomate Bilataria,McGraw-Hill Book Co.,New York,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