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1科。通常為灌木,少數喬木,極少草本。嫩枝常呈四方形。葉常對生,稀輪生或互生,無托葉。花常兩性,左右對稱,很少輻射對稱;花萼常宿存,結果時增大而呈現鮮豔色彩;花冠下部聯合呈圓柱形,上部4~5或更多裂,裂片全緣或下唇中間裂片邊緣呈流蘇狀;雄蕊(2)~4~(6),著生於花冠管上;花盤不顯著,子房上位,由2或4~5心皮組成2~5室或因假隔膜分為4~10室,每室有2胚珠或因假隔膜而為一胚珠;花柱頂生,柱頭2裂或不裂。果實為核果、蒴果或漿果狀核果果,核單一或為2~4~(10)分核。種子通常無胚乳,胚直立,胚根短,下位。約80屬3000種,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延至溫帶。中國有21屬175種。

  本科分佈廣,生態習性復雜,形態解剖也較復雜;木質部導管為環孔材、半環孔材或螺紋加厚;穿孔板為單孔板、梯狀板或網狀板等;木射線通常為3~4列細胞,細胞為異型或同型;纖維為分隔纖維。葉片表皮分成腺毛與非腺毛兩大類;氣孔(器)分佈在葉片上下兩面,或僅分佈於下面,大多為石竹科型或茜草科型。花粉粒扁球形至長球形或近球形,具3溝或3孔溝,刺狀或網狀雕紋。染色體基數x=5,6,7,8,9,11及12。

  本科所含化學成分種類較多,主要有牡荊苷(agnu-side)、馬鞭草苷(verbenalin)、黃荊素(vitexicar-pin)、葒草素(orientin)、5,6,7- 三甲氧基黃酮(5,6,7-trimethoxy flavone)、芹菜素(apigenin)、黃芩素-7-0-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erein-7-0-glucu-ronide)等。不少供觀賞,有些為貴重木材,如柚木、石梓、苦梓及雲南石梓等。本科主要代表種有:①馬鞭草,多年生草本。莖常方形。葉卵圓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缺刻乃至3深裂。花小,淡紫色至藍色,組成穗狀花序。果成熟時4瓣裂。全世界溫帶至熱帶的雜草。可供藥用(圖1)。

②馬纓丹,別稱五色梅。直立或蔓生灌木。莖生溝狀皮刺。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邊緣有鈍齒。花冠初為黃色或橙黃色,後為深紅色。果實球形,成熟後紫黑色。熱帶至亞熱帶常見,有時為惡性雜木。但全年開花而美麗,常栽培供觀賞。根、葉及花作藥用(圖2)。 ③紫珠,灌木,常被星狀毛。葉卵狀橢圓形至橢圓形,葉緣有細齒。聚傘花序腋生;花紫色,有暗紅色腺點。果實球形,熟時紫色。分佈自華北向西南延至越南。生於林緣及次生灌叢中。花果美麗可供觀賞。根或全株入藥。④過江藤,多年生草本,全體貼生丁字狀短毛。葉近無柄,常呈匙形。穗狀花序腋生,花冠白、粉紅至紫紅色。果淡黃色,內藏於膜質花萼內。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草。全草入藥。⑤臭黃荊,灌木。葉常卵狀披針形,近無柄,葉背有紫紅色腺點。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冠黃色,4裂近2唇形。核果倒卵球形。分佈中國中南至西南部疏林灌叢中。葉可制涼粉,根、葉、種子入藥。⑥黃荊,灌木或小喬木。掌狀復葉,小葉全緣,背面被灰白色絨毛。聚傘花序排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冠淡紫色,2唇形。核果球形。分佈東南亞,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逸生,生於山坡路旁。莖皮可造紙及制人造棉;莖葉治久痢;種子為清涼性鎮靜、鎮痛藥;根可以驅蟯蟲;花和枝葉可提取芳香油。⑦灰毛牡荊,別稱薄薑木。喬木。掌狀復葉,小葉背被灰黃色柔毛及黃色腺點。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至淡黃色,5裂呈2唇形。核果長圓狀倒卵形。生林中。分佈自中國中部南延至馬來西亞。果實、根可供藥用。木材無心材、邊材區別,可為膠合板用材。⑧石梓喬木,樹皮粗糙,暗灰色。葉卵形或卵狀橢圓形,全緣,被柔毛和腺點。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冠漏鬥狀,白或粉紅色。核果倒卵圓形。中國雲南至馬來西亞有分佈。為速生綠化造林樹種,菲律賓及中國南方普遍引種栽培,年平均生長量可達3米。⑨大青,小喬木或灌木。葉卵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全緣或有粗鋸齒。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果球形或倒卵圓形,成熟時藍紫色,為紅色宿萼所托。分佈自朝鮮經中國中部及西南部至馬來西亞。生於林緣及路旁。根和葉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⑩臭牡丹,灌木,有臭味。葉寬卵形,邊緣具鋸齒,基部脈腋有數盤狀腺體。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其下苞片早落;花萼裂齒三角形或狹三角形;花冠淡紅至紫紅色。果近球形,成熟時藍黑色。分佈自中國華北向南延至馬來西亞。為一種喜硝的雜樹。根、莖、葉入藥有祛風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⑪海州常山,別稱臭梧桐。灌木或小喬木。葉常卵形,全緣或有波狀齒。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冠白或粉紅色。果藍紫色包藏於紫紅色宿萼內。分佈自日本經朝鮮、中國至菲律賓北部。是一種喜硝雜樹。根、莖、葉及花入藥,有祛風濕、清熱利尿、止痛、平肝降壓之效。⑫赬桐,別稱狀元紅。灌木。葉寬卵形或心形,邊緣有細齒,背面被土黃色腺點。大型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鮮紅色,很美麗。果近球形,成熟時藍黑色。自日本經中國中南部至馬來西亞均有分佈。常栽培供觀賞。根、葉、花藥用。⑬蘭香草,小灌木。葉卵形至披針形,邊緣常有粗齒。聚傘花序常腋生;花淡紫或淡藍色,2唇形,下唇中裂片邊緣流蘇狀。蒴果的果瓣有寬翅。分佈自日本經朝鮮達中國南部,荒山常見。全草入藥。

  本科的系統位置及進化關系等,各學者的看法不盡一致;如A.恩格勒、A.B.倫德爾及J.佈裡凱等認為它由紫草科發展到唇形科而位於管花目(Tubiflorae),將馬鞭草科分成7個亞科,即柱蕊亞科(Stilboideae)、馬鞭草亞科(Verbenoideae)、綠花亞科(Chloanthoideae)、牡荊亞科(Viticoideae)、蕕亞科(Caryopteridoideae)、六苞藤亞科(Symphoremoideae)及海欖雌亞科(Avicen-nioideae)。J.哈欽森認為本科起源於茜草科,為木本的最進化一支──馬鞭草目(Verbenales)。H.N.莫爾登克及А.Л.塔赫塔江等近代分類學者都將海欖雌亞科提升為海欖雌科(Avicenniaceae),柱蕊亞科提升為柱蕊科(Stilbeaceae),將六苞藤亞科升為六苞藤科(Sym-phoremataceae),仍留在馬鞭草科中的,僅有馬鞭草亞科、牡荊亞科及蕕亞科。莫爾唐凱還將木樨科中的夜花屬(Nyctanthes) 及二米花屬(Dimotra)組成夜花亞科(Nyotanthoideae),也因其花冠高腳碟狀似大青屬(Cle-rodendrum)而移入馬鞭草科中。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65卷第1分冊,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