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綱的1目。除少數種類外,概為涉禽。眼先被羽或裸出;翅大都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短;尾短,有12枚尾羽。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腳趾一般細長,後趾不發達或完全退化,存在時位置亦較高;趾間無蹼,有時具瓣蹼。不具真正的嗉囊,盲腸較發達。鳴管由氣管與支氣管的一部分構成;鶴的氣管發達,能在胸骨和胸肌間構成複雜的捲曲,有利於發聲共鳴。現存8亞目12科約189種。其中鶴科(Gruidae)和秧雞科(Rallidae)為世界性分佈,三趾鶉科(Turnicidaae)和鴇科(Otididae)遍佈東半球。其餘各科的分佈有局限性:秧鶴科、喇叭鶴科(Psophiidae)、日科(Eurypygidae)和叫鶴科(Cariamidae)為新大陸或新熱帶界的固有科;擬鶉科(Mesoenatidae)為非洲熱帶界特產;領鶉科產於大洋洲;日䴘科分佈於南半球;鷺鶴科僅產於大洋洲的新喀裡多尼亞。中國共有4科33種,即:三趾鶉科(3種)、鶴科(9種)、秧雞科(18種)和鴇科(3種)。

  本目鳥類體型多樣,有鶉形(例如三趾鶉)、鶴形、鴨形(例如骨頂雞)、秧雞形和鴕鳥形(例如大鴇)。小型種類體重僅50~100克,如三趾鶉。大型種類大鴇的體重可達18千克,為世界上能飛翔鳥類中最重者。

  棲息於水域附近的沼澤草地或草原,涉水或奔走取食小型脊椎動物、蠕蟲、軟體動物、昆蟲以及植物的嫩芽和種子,較少飛翔。繁殖期常有復雜的求偶炫耀,尤以鶴類和大鴇最著。兩性共同築巢。在濕地以幹草莖編成簡陋的板狀或皿狀巢,或僅在土穴中敷以少許莖葉。巢多置於水草叢中或地表;一些生活於熱帶雨林中的種類主要在樹上築巢;極少數(如喇叭鶴)能在樹洞中營巢。大型種每窩產卵2~3枚,小型種產卵4~10枚。卵的形狀和色澤多種多樣。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鳥為主,少數種類(如三趾鶉和領鶉)由雄鳥孵卵。小型種類孵卵期為10餘天,大型種類28~36天。剛出殼雛鳥被有暗色密絨,短時間內即有離巢能力,為早成性。已離巢的幼鳥尚需親鳥飼喂數天至1個月。多成傢族群聚活動,直至遷徙。

  鶴形目中的三趾鶉和秧雞類是著名的獵禽。大鴇在19世紀是著名的獵禽,但由於濫捕,使數量劇減,現已列為保護鳥類。鶴類大多為珍禽,其中的丹頂鶴、黑頸鶴、白頭鶴、白枕鶴、白鶴和蓑羽鶴等在中國東北、內蒙古自治區、青海、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繁殖。長江流域是多種鶴類的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