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景頗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又稱“總戈”,意為“大夥跳舞”。原本是區域性的帶有宗教含義的活動,即為祭祀景頗族過去信仰的天神“木代”鬼而舉行的儀式。有的研究者認為,其產生時間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時期。目腦節的時間一般在夏曆正月十五以後的第9天,選雙日舉行,可延續2天、4天或6天。節日期間在目腦廣場中央樹立高約20米的目腦柱,上繪表示祖先遷徙和創世功績的花紋,有的紋飾(如蕨菜和蛇紋)同時表示舞蹈行進的路線。柱側置刀、矛,象徵人民強悍剛毅的性格。根據目腦起源於鳥鳥類舞蹈的傳說,在柱檔兩端設木刻犀鳥、孔雀各一隻。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掛有橫匾,匾上畫有傳說是景頗族發源地的喜馬拉雅山。兩旁搭有高臺,意思是放眼遠處,展望未來。下放大皮鼓及鋩鑼等樂器。外層圍以竹籬笆,歡慶的人群就圍繞這個中心跳舞。先是鼓樂齊奏,接著一隊婦女頭頂花籃進入會場。這時禮炮齊鳴,歡聲四起,來自各地的景頗族,互相贈物敬酒,翩翩起舞。男子多手執長刀或橫挎象腳鼓,女子持手絹、紗巾、花扇、樹葉等物,在兩位頭戴孔雀羽帽的老人引導下,應著鑼鼓旋律,列隊繞場邊歌邊舞,一般要跳兩天兩夜。(見彩圖)每逢大型目腦,鄰縣的景頗族和當地其他民族都來參加。

景頗族載歌載舞歡度目腦節

景頗歡度目腦節

  歷史上,目腦節祭典由山官主持,一般是四、五年舉行一次。山官為顯示其威望和權勢,強使轄區內所有百姓參加祭典,並以村寨為單位奉送祭品。每次祭典殺牛十幾頭至幾十頭,耗用糧食數千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漸擯棄目腦節的宗教含義,革除其浪費舊習,由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歌舞演出,商業部門增加商品供應,豐富瞭節日的內容,使其成為當地各民族的新春聯歡盛會。

  在國外,緬甸的克欽人也有舉行目腦盛會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