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元

  中國清初唯物主義哲學傢,顏李學派的創始人。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直隸(河北)博野人。

  生平和著作 顏元生於明崇禎八年,卒於清康熙四十三三年。出身農民傢庭。19歲中秀才,後在村塾教書,一生不仕,靠教書、行醫為生,晚年主持漳州學院。顏元少年時曾學煉丹,想當神仙,後又習武。24歲時潛心王學,仰慕古聖賢,名其齋曰“思古齋”。26歲轉信程朱理學,立“道統龕”,供奉周、孔、程、朱,34歲發現《傢禮》不合古制,認識到程朱、陸王之學,實非正務,思想發生根本性轉變,改其“思古齋”為“習齋”,力務實習實行之學,並以習齋為號。顏元的著作主要有《四存編》(《存性編》、《存學編》、《存人編》、《存治編》)、《四書正誤》和《朱子語類評》等,收錄在王灝所刊《畿輔叢書》中的《顏李叢書》和北京四存學會所印《顏李叢書》中,其中《四存編》有中華書局1957年標點本。

  經世致用 顏元是清初經世致用思潮的積極倡導者之一。他激烈反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所提倡的靜坐誦讀,空談性命,不務實際。強調實學、實習、實行、實用。通過習行,以達到致用,是顏元學術的最大特色。他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理在氣中”,是這種思想的理論基礎。他在《存性編》中說:“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認為氣、理是統一的,但氣是第一性的,是基礎;理是第二性的,是氣之理。在《四書正誤》中認為,此理隻能在事物之中,不能在事物之上。他把求知識和修養德性的方法歸結為不斷的“實學”、“實習”、“實行”,並以日常生活的經驗來作具體論證,有把實踐作為認識基礎的思想傾向。

  義與利的統一 與哲學上的“理在氣中”觀點相一致,在倫理學上,顏元強調義利統一。他對“道不外飲食男女”這一命題深表贊同,說“行其日用飲食即道之所在”。顏元還肯定男女之情是人的“真情至性”,這是對佛教禁欲主義的有力批判。顏元堅持“義”與“利”統一的觀點,批判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錯誤。宋儒特別推崇漢儒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句話,顏元批判說:“世有耕種而不謀收獲者乎?世有荷網持鉤而不計得魚者乎……這‘不謀’、‘不計’兩字,便是老無、釋空之根。”他主張“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他指責理學傢否認功利、空談心性是“空寂”,是“腐儒”。他認為,人的活動的根本特征就是謀利計功,道德隻存在於人的實事實功之中,並且隻有通過實事實功才能表現出來。道德修養必須堅持“身心一致加功”,既要看人的言行是否一致,又要把動機和效果結合起來。他認為“習行”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人們隻有在習行中才能夠遷善改過,鍛煉“性情氣量”,提高道德品質。在他看來,理學傢把道德修養歸結為讀書、靜坐的做法,是“率古今之文字,食天下之神智”,隻能把人變成“弱人、病人、無用人”。顏元還認為,人們應當把修德和立業統一起來,做一個有德、有行、有藝的人。為此,就要立下宏大志願,做到“千萬人中不見有己,千萬人中不忘有己”,使自己成為一個“轉世之人”,而“不要為世轉之人”。

  政治觀點 在政治上,顏元針對清朝初年的社會現實,提出瞭“復井田”、“復封建”、“復學校”的三大主張。所謂“復井田”,即恢復古代的“井田制”。顏元看到當時土地兼並的嚴重性,企圖在“井田”形式下實行均田,以緩和社會矛盾,他提出“天地間田,宜天地間人共享之”的土地原則。所謂“復封建”,即恢復古代的分封制,從歷史的發展看,這是一種倒退措施,但顏元意在反對“人主自私天下”,表現出對封建專制主義不滿的情緒。所謂“復學校”,即恢復三代的教育制度。顏元意在反對當時的科舉制和八股時文。他認為真正培養人才、出人才的地方是學校,而不是科舉和八股。他晚年主持的“漳州書院”,不論形式上或內容上都有所革新,不同於科舉教育。顏元這三項主張,形式上都是復古的,但在內容上都有其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