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蒙古族的傳統醫學。簡稱“蒙醫”。歷史悠久,是蒙古族人民長期總結同大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並吸收藏醫、漢醫經驗逐漸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國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藥劑和療法,如掌握瞭“合迪兒”烈性藥,以飲馬奶治療疾病,用燒紅的烙鐵治療外傷等。自元代以後,蒙醫已積累起豐富的醫療經驗,形成瞭一定的醫療理論,並且設立瞭太醫院、上都惠民司等醫療機構。至明末清初,體系漸趨完整。

內蒙古喇嘛醫生為病人看病

  蒙古醫學在診斷方面包括望、問、切,有消、解、溫、補、和、汗、吐、下、靜、養等治療方法。治病多用成藥,並總結出飲食療、灸療、罨療、瑟博素療、皮療、溫泉療、針刺放血療、按摩療等療術。如用燒熱的鹽熱敷,用新鮮畜皮、魚皮裹療,皆有民族醫療特色。蒙古醫對治療創傷和接骨尤有獨到之處。蒙古族醫學傢和藥學傢還寫出一批醫藥著作,如《飲膳正要》:(14世紀初葉)、《方海》(17世紀)、《蒙藥正典》、《蒙醫藥選編》、《普濟雜方》(19世紀),對中國醫學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