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蒙古文重要歷史著作。原名《珍寶史綱》。清鄂爾多斯部烏審旗人薩岡徹辰洪臺吉(1604~?)著。成書於康熙元年(1662),乾隆四十二年(1777)譯成滿文,乾隆五十五年前後據滿文譯成漢文,在翻譯過程中並作瞭一些修改。經乾隆(高宗)改定為今書名,並析作8卷。《蒙古源流》乃彙集《紅冊》、《白史》等7種蒙文、藏文文獻,並結合作者經歷、見聞綜括成書。其內容記述廣泛,從世界的形成,佛教的起源與傳播,印度、西藏及其與蒙古接連諸帝王的世系,成吉思汗的傳說和故事,忽忽必烈的興佛教,順帝妥懽帖睦爾的失國及其悲歌,北元時期蒙古內部的帝位爭奪,它與衛拉特(瓦剌)、兀良哈(朵顏衛)的分並和戰,達延汗的平定諸部和分封諸子,俺答汗的再興佛教及其用兵甘、青、西域,土們紮薩克圖汗的東移及其征服女真等,直至林丹汗的抗清和敗死,以及內蒙古諸部的被兼並,等等。有散文,有韻語,原委清晰,敘述明白,是研究蒙古族歷史,特別是明代和清初蒙古族歷史,乃至研究蒙古文學、宗教、生活習俗等多方面的重要參考書。它與《元朝秘史》、《蒙古黃金史》並列為蒙古文“三大歷史著作”。多年來,中外學者對此書蒙、滿、漢文不同版本進行瞭詳盡的、有價值的校勘、註釋或翻譯,發表瞭許多有關此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