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門隅地區。19世紀中葉,有部分門巴族因不堪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壓迫與剝削,東遷至墨脫。墨脫舊稱“白馬崗”,藏語義為“隱藏著的蓮花聖地”。人口為6248人(按國傢1982年實施人口普查區域的人口計算)。門巴族人民使用門巴語,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藏語支。多通曉藏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門巴族

  族源與建置 823年設立於西藏拉薩大昭寺前的甥舅和盟碑記載:“孟族”等族向吐蕃王朝“爭相朝貢,俯首聽命”。這個孟族,即包括門巴族。元至正六年(1346)的藏文史籍《紅史》載,早在松贊幹佈時代“南自珞與門……等均置於吐蕃統治之下”。此後吐蕃和門巴等族人民的交往不斷發展。吐蕃王朝的疆界南方包括門隅地區,門巴族是王朝的屬民。當時門巴族地區由吐蕃王朝派藏族官員統治,由沒盧氏、努氏及年氏等所謂“古、久等部”在此為官。

門巴族男子

  13世紀,門隅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的版圖。15世紀,第二世達賴喇嘛管轄西藏時,門隅同西藏已有不可分割的關系。17世紀喇嘛教格魯派興起,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命其弟子高僧梅惹喇嘛洛卓嘉錯和措那宗官員郎喀主札到門隅建立宗康(宗本衙門),擴建達旺寺,與當地土王索卡爾娃征收賦稅,派烏拉等,開始瞭政教合一的統治。其後,西藏地方政府陸續按照西藏的行政區劃制度,把門隅地區劃分為32個“錯”(個別的稱為“定”,相當區一級政權)。出生於門隅宇松的第六世達賴喇嘛羅桑仁增·倉央嘉措(1683~1706)是門巴族著名詩人,代表作有《倉央嘉措情歌集》等。歷代西藏地方政府對他的傢屬頒封詔書,加以保護和優待。19世紀,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為加強對門隅的統治,在門隅的首府達旺,建立瞭叫做“達旺細哲”的全區性行政委員會(由達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聶倉”兩人和“紮倉”的代表組成)和叫做“達旺住哲”的高一級非常設行政會議(由“達旺細哲”的組成人員加上錯那宗兩個宗本組成),負責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專人到門隅征收征購大米,專管該區鹽米等經濟貿易。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英帝國主義不斷侵犯中國西南邊疆。1914年,英帝國主義在“西姆拉會議”期間,背著中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在會外,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用秘密換文的方式,炮制瞭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企圖將門隅、洛渝和下察隅等共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歸英屬印度。對此,歷屆中國中央政府從未予以承認。

  1944年,英帝國主義武裝侵入中國達旺地區,激起門巴族、藏族人民的反對,達旺住哲多次向英帝國主義提出抗議,達旺的僧侶、群眾在英軍營前示威,迫使英軍南撒。富於鬥爭傳統的門巴族人民為瞭保衛祖國邊疆的神聖領土,進行瞭長期的鬥爭,作出瞭重大貢獻。

  社會經濟 門隅和墨脫縣位於喜馬拉雅山東南,峰巒重疊,多原始森林。門巴族人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水稻、旱稻、龍爪稷、小麥、芝麻等,也種植甘蔗、香蕉、檸檬、橘子,以及可代糧的青稞和根塊植物。14世紀封建農奴制逐漸滲入門巴族社會。17世紀中葉,西藏農奴制雖加強對門隅的統治,但農村公社、民俗禁忌等原始社會末期的殘跡仍較多地保留下來,進入門隅的喇嘛教也未取代門巴族的原始宗教。直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門巴族的生產力依然很低,階級分化仍不明顯,他們還不會冶煉,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鐵制農具很少。約有70%的土地實行刀耕火種,墨脫的稻田還使用二牛抬杠的木犁耕種,農民兼事狩獵和采集。手工業中有竹編、木碗制作,工藝精巧,暢銷藏區。

  門巴族社會同藏區一樣,西藏地方政府、貴族和寺院三大領主占有門巴族地區的絕大部分土地、山林、草場等,門巴族人民大部分是他們的農奴和奴隸。門巴族的農奴同藏族農奴一樣,也分為“差巴”和“堆窮”兩個等級。大“差巴”對“小差巴”和“堆窮”也進行剝削。門巴族人民不堪忍受三大領主的壓榨,曾多次以破壞運輸、拒支“烏拉”、抗捐逃亡等方式,進行反抗。在一些尚保留著原始社會殘餘的村莊,都有一部分集體公有的土地、牧場和山林,經本村頭人允許可以墾荒種植、砍伐竹木,歸個人使用,不付報酬。

門巴族婦女

  生活習慣與宗教 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傢庭為主。1951年以前,有一妻多夫、姐妹共夫等原始群婚殘餘。人死後多行水葬和土葬,也行火葬和天葬。

  門巴族男女都穿自紡的紅氆氌袍,比藏裝短小。勒佈地區的婦女披一件小犢皮,圍一白氆氌圍裙,梳兩條長辮,戴彩色串珠石項鏈。男子皆戴褐頂橘黃邊、前沿留有缺口的帽子,稱為“拔耳甲”。多住人字形竹頂、草頂或木頂及橫木墻壁(勒佈地區用石塊砌墻)的3層結構的幹欄。墨脫地區多為竹木結構的2層幹欄,屋外另建糧倉。以大米、玉米、蕎麥為主食,喜吃酥油、糌粑、辣椒,嗜煙、酒。

  門巴族人民能歌善舞,創造瞭許多優美的曲調,稱為“薩瑪”和“東三巴”的民歌中,有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舞蹈樸素粗獷,用四孔笛伴奏。

  門巴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有些地區則信仰原始宗教。通用藏歷。藏歷元旦是門巴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每到7月,他們還要慶祝旺果節。

  和平解放後的新變化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隊深入門巴族地區訪貧問苦,幫助發展生產。1959年,門巴族人民同藏族人民一道,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息瞭西藏上層反動分子發動的叛亂,實行瞭民主改革。門巴族人民發展生產,建設傢園,走上瞭互助合作道路;同時開山築渠,改良土壤,逐步實行科學種田,徹底改變瞭“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法,農業生產有瞭很大發展,門巴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有瞭明顯改善,住上瞭新房,安裝瞭電燈。各地修築瞭公路和騾馬大道,江河上架起瞭鋼索吊橋。鄉、村建立瞭醫療衛生機構,提高瞭人民的健康水平。門巴族地區還普遍辦起瞭小學和夜校。門巴族的幹部、教師隊伍正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