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傢G.W.F.黑格爾關於精神哲學的著作。在黑格爾逝世之後,由K.L.米希勒根據他的三種講稿、提綱和三種學生筆記整理而成,並被編入1833年發表的《黑格爾全集》第1版。1840年發表瞭米希勒修訂的第2版,內容比第1版簡略。4卷本的中譯本主要是根據1928年格羅克納出版的《黑格爾全集》第17~19卷,由賀麟、王太慶翻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黑格爾在這部著作中,一方面把哲學史納入他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系的框架中,把哲學史歸結為理念回歸自身的絕對精神階段;另一方面把辯證法貫徹於哲學史研究,深刻地揭示瞭哲學史的發展規律。它有如下層次和特點:①在第1卷的卷首,有黑格爾1816年在海德堡的開講詞和長篇導言。這是黑格爾對哲學史觀和方法論的概述,表現瞭他用以考察哲學史的唯心而又辯證的觀點,包括有哲學史從抽象到具體的發展、邏輯與歷史一致、哲學按圓圈發展等思想。②在導言之後和正文之前,黑格爾在“東方哲學”的標題下,輕描淡寫地講述瞭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把它們排斥在真正的哲學史之外。表明瞭他以西方為中心的偏見,也表現瞭他對東方哲學缺乏研究。③黑格爾認為,哲學史的真正發源地是古希臘。從古希臘、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哲學,占瞭17、18兩卷(中譯本的1、2、3卷)。其中古希臘哲學又占兩卷的5/6 以上篇幅。表現出黑格爾對古希臘哲學的重視。他把古希臘哲學分為3個時期:從泰利斯到亞裡士多德;羅馬世界中的希臘哲學;新柏拉圖學派的哲學。並在具體論述各傢的哲學時,抬高唯心主義,貶低唯物主義。對於亞裡士多德批判柏拉圖時所表現的唯物主義傾向也加以歪曲。但是,作為辯證法思想大師,他註重發掘古代的辯證法。④對於中世紀哲學,包括阿拉伯哲學(見阿拉伯哲學史)、經院哲學和早期文藝復興的哲學(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黑格爾講得十分簡略,並且對三者所持的態度是不同的。他認為,所謂阿拉伯哲學,隻具有翻譯古希臘哲學並使之流傳的歷史價值;經院哲學則是新柏拉圖主義的必然歸宿;隻有批判基督教的文藝復興才帶來瞭自由的新曙光。⑤在概述近代哲學的最後一卷(中譯本第4卷)裡,黑格爾明確指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近代哲學所探討的根本問題。由於解決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而有實在論(指經驗論)與唯心論(指唯理論)之分。前者指從F.培根開始的英國經驗論到法國唯物論;後者指從J.波墨到F.W.J.謝林的理性唯心論,包括R.笛卡爾、G.W.萊佈尼茨、B.斯賓諾莎等。黑格爾的整個講述表明,他崇尚唯心論和辯證法,貶低唯物論,反對形而上學。例如他隻承認笛卡爾是近代哲學的真正鼻祖,並在高度評價斯賓諾莎的整體辯證思想的同時,把斯賓諾莎歪曲成唯心論者。總之,《哲學史講演錄》表明,黑格爾不是為歷史而講歷史,他的重點是更具體地闡述自己的哲學。

《哲學史講演錄》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