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黨派傾向,指任何哲學傢、哲學派別無不分別隸屬於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或陣營。

  哲學的黨性原則,是與辯證唯物主義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科學論斷密切相關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這一原則,後來列寧在他的著作中,尤其是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作瞭進一步的發揮。列寧寫道:“最新的哲學象在兩千年前一樣,也是有黨性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按實質來說,是兩個鬥爭著的黨派。”這兩個黨派的鬥爭貫穿於全部哲學史。某些些哲學體系中可能既有唯物主義因素也有唯心主義因素,某些哲學傢的具體論點也可能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但是任何哲學體系或論點不可能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或凌架於兩者之上;就其出發點和基本傾向來說,任何哲學都分屬於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兩大黨派、兩大陣營,都有自己的黨性。

  在有階級和階級鬥爭存在的歷史條件下,哲學的黨性歸根結柢反映著對立的社會階級的利益、願望和要求;任何哲學派別都同一定的階級相聯系,這樣或那樣地為特定的階級服務。一般說來,唯物主義反映先進階級、集團、階層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義則代表保守的階級、集團、階層的利益和要求。

  唯心主義哲學的某些流派,特別是現代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的一些代表人物,熱衷於宣揚“哲學無黨性”的思想。他們或者否定把哲學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派別的合理性,或者把自己的哲學說成是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之外的“第三條路線”。他們企圖掩蓋自己的唯心主義立場和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實質,而這恰恰是資產階級哲學黨性的表現。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它把黨性和科學性結合起來,公開申明自己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的立場。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黨性和科學性是統一的,兩者內在地、不可分割地結合在理論本身之中。它越是徹底地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堅定地為無產階級服務,就越能反映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同時,它越是深刻全面地反映現實,揭示客觀真理,就越能體現無產階級哲學的黨性。

  哲學的黨性原則,為研究、理解哲學鬥爭的歷史和現狀,為批判唯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瞭一個基本的指導方針。哲學的黨性原則要求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如一地堅持唯物主義,毫不妥協地同唯心主義作鬥爭,並且根據社會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創造性地發展唯物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