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亦稱為哲學的根本問題或哲學的最高問題。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瞭明確表述,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瞭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瞭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稱為二元論,它是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不徹底的哲學,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17世紀法國哲學傢R.笛卡爾就是二元論的著名代表。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傢,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傢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傢都做瞭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傢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們是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隻有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才可能科學地解決世界的可知性問題,也隻有堅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貫徹到底。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由哲學的性質和研究對象決定的。人類社會的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人的活動主要有兩方面:①認識,即思維反映存在;②實踐,即思維改造存在。人類從一開始就自覺不自覺地在處理自己的思維同周圍世界的關系問題。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貫串於人類一切活動的基本問題,也是作為人類活動經驗最高概括的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在哲學史上的表現形式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古老的問題。它的產生有著深遠的歷史根源。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思考靈魂和肉體、靈魂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科學知識貧乏,人們不瞭解自己身體的構造,無法解釋做夢等現象,就把它看作是靈魂的作用,並認為靈魂在人死時離開瞭身體而繼續活動,因而形成瞭靈魂不死的觀念。這是人類探討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原始形式。到瞭奴隸社會,作為意識形態的哲學產生以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就成為哲學探索的基本問題。盡管這一基本問題在各個時期的具體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它貫串於整個哲學發展的歷史,並且圍繞著這個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展開瞭長期的鬥爭。

  在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瞭關於世界本原問題的討論。孔子講天命,主張天有意志和意識,是世界的主宰,即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管子則認為物質性的精氣和形氣是萬物的本原,表露瞭物質是第一性的思想。荀子還針對孔子等人的天命天志說,提出瞭“戡天”、“制天命而用”的觀點,鮮明地體現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兩漢時期,天人關系成為哲學的中心問題。董仲舒認為天有意志,宣揚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世界觀;王充則堅持天地皆“體”的唯物主義世界觀。魏晉時期,與天人問題直接相承的有與無問題,是哲學探討的主要問題。王弼以無形的、超越一切的絕對的“無”為本,認為精神是存在的本原,表現瞭唯心主義思想。裴苩主張崇有,認為有是根本,認為物質存在是本原,這是唯物主義的一種形態。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宣揚神不滅論,形神問題成為哲學的中心問題。范縝針對神不滅論提出神滅論,創立瞭形質神用的學說。神滅神不滅之爭是當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一種形式。唐朝的劉禹錫、柳宗元強調天人不相予、天人交相勝,反對“天”能“賞功罰惡”的唯心主義思想,繼承和發展瞭王充的唯物主義學說。宋朝以後,哲學鬥爭的中心問題是“理”與“氣”、“心”與“物”的關系問題,亦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西方哲學史也圍繞著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展開過激烈的爭論。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認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虛空,感覺和思想是由物體投射出的影像作用於人們的感官和心靈而產生的。他以樸素的形式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瞭唯物主義的回答。柏拉圖則認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隻不過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認識則是靈魂對理念的回憶。他顛倒瞭思維和存在的真實關系,對哲學基本問題作瞭唯心主義的回答。

  中世紀的歐洲,雖然宗教占統治地位,哲學基本問題被掩蓋在神學的外衣下,但一切重大哲學問題的爭論都沒有離開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經院哲學內部唯名論與實在論的鬥爭,就是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一種表現形式。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生產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為瞭反對封建專制和神學的統治,一些資產階級哲學傢以尖銳的形式提出:世界是神創造的,還是從來就有的?精神先於自然界,還是自然界先於精神?近代唯物主義者們為瞭批判宗教神學,還從理論上論述瞭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指出意識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雖然在他們的論述中有明顯的機械論傾向,但是近代唯物主義者對世界本原問題的回答,已經不象中世紀唯名論者那樣通過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反映出來,而是以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形式清楚地提瞭出來。15世紀下半葉,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加速瞭自然科學同哲學的分化,使哲學更明確自己的研究對象,並註意從世界觀和方法論上提出和研究問題。而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界和自然科學真理有越來越多的認識,促使哲學傢們更註意研究探求真理的方法,研究主體如何反映客體的問題。因此,認識論問題,思維和存在的統一性問題,即過去研究不夠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提到瞭重要的地位。這時哲學基本問題才獲得瞭它的完全意義。德國古典哲學對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在全部哲學中的地位和意義,有瞭比較明確的認識,並開始把這個問題同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它不但研究思維和存在誰是根源、誰是派生的問題,而且研究思維能不能反映存在、如何反映存在以及思維的能動作用問題。有些哲學傢已經意識到,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在哲學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G.W.F.黑格爾提出,現時哲學觀點都圍繞思想與客觀的對立問題而旋轉。L.費爾巴哈也提出,精神對於感性的關系問題,是哲學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問題,全部哲學史就是在這個問題的周圍兜圈子。黑格爾、費爾巴哈雖然沒有科學地解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卻為馬克思主義關於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的形成,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來源。

  恩格斯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科學原理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發展的必然結果。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已經有瞭。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就已經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建立瞭關於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科學理論。他們把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理貫徹到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建立瞭科學的歷史觀,並把實踐的觀點納入認識論,徹底駁倒瞭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從前的唯物主義把意識對物質的反映看作是消極的。庸俗唯物主義者甚至把意識和物質混為一談。辯證唯物主義不僅肯定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從屬於物質,而且強調意識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有力地反駁瞭唯心主義,也糾正瞭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錯誤。恩格斯晚年總結瞭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鬥爭、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後40年來辯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及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鬥爭的經驗,明確地提出瞭哲學基本問題的科學概念,闡明瞭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和它在哲學發展史上的地位。

  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 ①它是揭示哲學發展規律的指南。哲學基本問題是任何哲學都不可能回避的問題,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決定著一個哲學體系的根本性質。哲學基本問題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瞭正確的標準。在哲學發展史上,不管哲學派別多麼錯綜復雜,隻要以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為指導對其進行分析,就不難發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軍對戰這一基本線索以及在兩軍對戰中辯證唯物主義不斷發展壯大的基本趨勢,從而指導人們掌握哲學發展的普遍規律。

  ② 它是揭露唯心主義的銳利思想武器。現代資產階級哲學的許多流派,為瞭掩蓋其唯心主義實質,竭力回避和抹殺哲學基本問題。他們或者認為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已經“陳舊”、“過時”瞭;或者認為這一問題超出人的認識能力,是在經驗中不能證實或否證的“形而上學”問題;或者認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隻是語義上的分歧,根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有的還提出要用“實證的事實”,“中立的要素”等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概念代替物質和意識的概念,把自己裝扮成超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的“最新的”、“科學的”哲學。但是,人們隻要以哲學基本問題的科學原理對它進行剖析,就不難發現這些煩瑣語句的背後,實際上堅持的是從感覺到物質的唯心主義思想路線,所謂“中派哲學”不過是唯心主義的偽裝而已。還有一些唯心主義者,歪曲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提出凡是追求物質享受的就是唯物主義,凡是向往“美好世界”、“高尚理想”的就是唯心主義,企圖攪亂哲學陣線,以便偷運他們的唯心主義。

  ③ 它是實事求是路線的哲學基礎。從實際(存在)出發還是從主觀願望(思維)出發,反映瞭兩條對立的思想路線,關系到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學基本問題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提出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作瞭生動的運用和具體的發展。

  

參考書目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2章,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6章,第4、5節,結論第4,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再版序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