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羅山

  日本德川幕府初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傢,日本京都朱子學派的核心人物。名信勝,又名忠,字子倍,通稱又三郎,號羅山。生於京都。自幼好讀書,博學強記,特別愛學中國宋儒的著述。22歲就讀瞭400多部書。他認為六經的要旨盡在程朱理學(見見程朱學派),立志加以闡發。1604年與藤原惺窩爭論之後,拜他為師。1605年為德川幕府聘用,先後做過傢康、秀忠、傢光、傢綱四代將軍的幕僚。在建立幕藩體制時期參與文教政策的制訂等,為使朱子學成為德川幕府時代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盡瞭很大的努力。

  羅山繼藤原惺窩之後,發展瞭日本的儒學,在日本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學術活動有助於鞏固幕藩體制。他把惺窩的帶有宗教色彩並且停留在修身、齊傢的宋學,提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他接受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萬物是由理和氣構成的,而理具有本原的性質;就人性而言,理是先天的、內在的本然之性,同時又是社會基本關系──“五倫”的規范。他抨擊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學說,並且批判佛教的教義,強調現實性。他還排斥耶穌教,在同耶穌教徒爭論時曾根據程朱理學的“理本氣末”的思想,提出“理在造物主之先”的觀點,否定關於造物主的說教。他還提出神、儒調合的神道論,宣稱:神道就是王道,也就是理;心外無別神,心外無別理;心清明是神之光,行跡正是神之姿,政行是神之德,國治是神之力。他把這種神道稱為“理當心地教”的儒學神道。他的這種神道思想,對後來在日本出現的垂加神道和復古神道都有影響。他還根據儒傢傳統的觀點,主張正名,提倡大義名分,認為天地有上下之分,人倫有尊卑之別;並且仿效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編纂用漢文寫的日本史《本朝編年錄》。此外,他在軍事學、文藝評論、本草學等領域都取得瞭成就。

  羅山一生著述很多,主要的還有《三德抄》、《神道傳授》、《本朝神社考》等。他的兒子鵝峰編輯的《林羅山先生文集》多達15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