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中國清末今文經學傢、思想傢。原名登廷,字旭陔,又作勗齋;後改名平,字季平,晚年號六譯。四川井研縣人。生於清咸豐二年,卒於1932年6月5日。青年時就學於成都尊經書院,師事湘潭王闓運。清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以後從事教教學,曾歷任四川國學學校校長,華西大學、成都高等師范等校教授。

  廖平治《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功力很深。他的經學思想,自謂先後經過六變:初變分別今古文經。二變尊崇今文經學,貶抑古文經學。三變分大小二統,以《王制》為小統,是治理中國的;《周禮》為大統,是治理全世界的。這樣就消除瞭今古文經學的對立。四變分人學、天學。人學講六合以內的事,天學講六合之外。以《尚書》、《春秋》為人學二經,《詩經》、《易經》為天學二經。五變把天學、人學、大統、小統融合為一,撰《孔經哲學發微》,企圖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孔經哲學體系。六變闡發《詩經》、《易經》的天學哲理。學凡六變,所以他自號六譯老人。廖平著書很多,計100多種,大部分均已刊入《六譯館叢書》。

  廖平治經宗今文,深於《春秋》,善說禮。他以禮制區別今古文經。他曾說:“古今異同,端在制度、師說,不指文字。”他分別辨析今古文經,並提出古文諸經的辨偽,在經學和史學上有貢獻。他在尊今抑古期間寫的《知聖篇》、《辟劉篇》,對康有為的思想發生瞭直接影響。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受到他這兩篇著作的啟發而作的。故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有為早年,酷好《周禮》,嘗貫穴之,著《政學通議》。後見廖平所著書,乃盡棄其舊說。……有為之思想,受其影響,不可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