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義:①廣義馬來人指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島國的民族。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通用南島語系印尼語族諸語言。關於馬來人的民族來源,至今尚無定論。多數研究者認為,馬來人的祖先約在5000年前從亞洲內陸逐漸南下,遷至中南半島,並經馬來半島(一說經安達曼群島)進入蘇門答臘島,然後往東擴散到爪哇、加裡曼丹、蘇拉威西和菲律賓群島,往西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島。這種遷徙浪潮持續數千年之久。一般按遷徙時間先後大體分為兩種:一種區分為原始馬來人、古馬來人和新馬來人;另一種僅區區分為原始馬來人和新馬來人。原始馬來人(包括古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年紀至前1000年紀,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新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已受到印度、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社會發展水平較高。

  各批馬來人在其分佈地區均留下人數眾多的後裔,不同程度地與當地居民發生混合以及互相混合,現已發展為200多個具有不同族稱的民族,如爪哇人、巽他人、馬都拉人、他加祿人、伊富高人以及馬達加斯加人等。

  ②狹義馬來人,指居住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700萬)、印度尼西亞(850萬)、泰國(150萬)、新加坡(36萬)、文萊(11萬)和其他國傢仍以“馬來人”為族稱的居民,共約1800萬人(1978)。多為新馬來人的後裔,社會、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馬來人之間也開始出現差異,各具民族特點。

馬來人漁村

  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自稱“馬來由人”。約占全國人口的53%,主要分佈在馬來半島中南部和沙撈越地區。多混有華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統。使用馬來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有多種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現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和萬物有靈,15世紀末大多改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傢庭組織除南部森美蘭州母系制(見母系氏族制)占優勢外,一般都為雙系制(見雙系傢庭)。相傳公元初已建立早期國傢。3世紀後,馬來亞大半受扶南國統治,7世紀初建末羅遊國。不久為後起的鄰國室利佛逝所並,14世紀建滿剌加王國,成為雄據馬六甲海峽兩岸的強國,控制著東西方的海上貿易。與中國有友好往來。1405年後明鄭和奉使屢至其國。自明代起有大批華人遷入,參加當地經濟開發。1511年和1641年先後遭葡萄牙、荷蘭殖民者入侵,18世紀後受英國殖民統治。1957年馬來亞獲得獨立,1963年與沙巴和沙撈越合並,成立馬來西亞聯邦。馬來人以農業為主,種水稻、橡膠、椰子、咖啡、金雞納樹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術。漁業和航海業發達。近年來,現代工礦業和石油開采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