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主要分佈在吉林省,其次分佈於黑龍江省、遼寧省,其餘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人口為1763870人(1982)。絕大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語言系屬尚無定論,中國學術界多傾向屬阿勒泰語系。少數雜居地區的朝鮮族居民通用漢語文。

朝鮮族

傢長和孩子們在一起歡度“六一國際兒童節”

  先民入境和清廷設治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3省的朝鮮人。他們定居下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的一個民族。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有一部分中國朝鮮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樸傢溝村姓樸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從19世紀中葉開始,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壓迫,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荒,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清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下來。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裡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農戶。

  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裡、寬約50裡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更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反帝反封建鬥爭 朝鮮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0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朝鮮族聚居地區以後,抗日知識分子在各地普遍建立瞭朝鮮族私立學校作為據點,不斷宣傳抗日思想。1915年秋,羅子溝地方私立學校的教師金光恩等打死瞭3名日本密探。在當時,以打死、打傷日本巡警及其走狗等手段進行抗日活動的事例層出不窮。1919年3月13日,在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朝鮮“三一”運動(1919年3月1日朝鮮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的影響下,醞釀已久的朝鮮族人民大規模抗日鬥爭終於在延吉縣(今龍井縣)龍井爆發。是日,男女老少3萬多人集會,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罪行,一致通過抗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宣言。此後,各地普遍建立抗日武裝組織,並於1920年開始聯合。與此同時,延吉道立中學、吉林省立一中、毓文中學等學校的朝鮮族學生,同漢族和其他各族學生一起,積極響應五四運動的號召,舉行罷課遊行示威。20世紀20年代初期,馬列主義部分經典著作和介紹社會主義的書刊陸續從上海、北京和蘇聯、朝鮮傳入中國朝鮮族地區,先進的知識分子秘密組織瞭“讀書會”等馬列主義研究小組,在朝鮮族中產生瞭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在他們的領導下,出現瞭“延吉運輸組合”、“龍井建設者同盟”等工人團體和“農民會”、“青年會”等農村群眾組織。

  1927年10月,中國共產黨滿洲省臨時委員會成立時,在朝鮮族地區也先後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如1927年建立中國共產黨東邊道(今通化地區)地區委員會,1928年建立中國共產黨延邊地區委員會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迅速建立瞭“雇農工會”、“農民協會”或“農民同盟”、“反帝同盟”等群眾團體。

  1930年5月1日,延吉縣龍井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接著數千名小學師生也罷課罷教。同年5月26日,和龍縣藥水洞人民經過鬥爭建立瞭蘇維埃政權。同年8月,舉行瞭規模和影響更大的以敦化、額穆兩縣為中心的“八一吉敦暴動”。1931年秋至1932年春,東滿朝鮮族人民掀起瞭秋收、春荒鬥爭。1932~1933年,汪清、延吉、和龍、琿春、饒河、珠河、密山等地先後建立抗日遊擊隊。1932年4月,在中共盤石中心縣委領導下,由李紅光(朝鮮族)等人組織朝、漢等族人民舉行瞭蛤螞河子暴動,其後建立瞭“東北工農義勇軍”。1935年春,東北各抗日武裝部隊統一改編為抗日聯軍後,至1937年先後建立11個軍,第二軍中朝鮮族戰士占絕大多數,第一、七軍中朝鮮族戰士約占半數,其他各軍也有朝鮮族戰士。

  日寇對抗日聯軍不斷“討伐”,同時實行最惡毒的“集團部落”(歸村並屯)和“保甲連坐”制度,強迫進行奴化教育和“創氏改名”(強迫朝鮮族改用日本人姓名)。朝鮮族廣大人民始終堅持鬥爭,英勇不屈。1938年秋,有8名漢族、朝鮮族女遊擊隊員與強大的敵人英勇奮戰,射完瞭最後一粒子彈,砸碎武器,縱身跳進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光榮犧牲,譜寫瞭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壯抗日詩篇。在抗日戰爭中,朝鮮族人民不僅以物資支援抗日聯軍,而且先後有10多萬人參加瞭戰鬥。數以萬計的朝鮮族戰士在抗日戰場上捐軀,僅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就有1713名朝鮮族抗日烈士。

  1945年11月,中共延邊地委成立。勞動同盟、農民同盟、青年同盟、婦女同盟等群眾團體分別合並為“民主大同盟”(延邊地區)、“民主同盟”(牡丹江地區)、“民主聯盟”(遼寧、哈爾濱、通化等地區)。1946年,朝鮮族人民又積極參加和支援解放戰爭。僅延邊地區參軍人數就達52051人,其中朝鮮族占85%,支前參戰的擔架隊等民工2萬多人次。延邊地區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有3350名,其中朝鮮族占90.7%。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大批朝鮮族青壯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傢衛國”的號召,踴躍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普遍開展愛國捐獻運動和擁軍優屬工作。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延邊地區有6076名戰士犧牲,其中朝鮮族占98%。

  社會經濟 朝鮮族在東北邊疆開發荒地初期,糧食缺乏,時以野果、野菜充饑;住的是極簡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沒有耕畜便靠人力墾拓。到1881年在延邊地區先後墾拓的土地達5300多公頃。1884年在朝鮮族專墾地區開墾的土地已達12000多公頃。長期以來,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部分人從事林、副業。19世紀70年代,他們在吉林省通化縣大甸子等地,試種水稻獲得成功,後相繼在臨江、懷仁、興京、柳河、海龍等地和延邊部分地區擴種。1906年,朝鮮族農民在和龍縣勇智鄉大教洞開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谷產量提高,從此延邊地區的稻田面積逐年增加,成為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水稻產區。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營養豐富,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但少數持有特殊權勢的滿族、漢族“占山戶”用各種手段強占農民用血汗開拓的大片土地,使農民變成自己的佃戶或雇工。同時,在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朝鮮族地區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並有瞭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租佃關系有“活租”和“定租”兩種。“活租”租率達50%。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中華民國後,僅延邊地區地方官府征收的稅目就有30種以上。

蕩秋千

子女為老人祝壽

  文化藝術 朝鮮族人民重視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瞭不少學校。他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傢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傢庭歌舞晚會”。伽倻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見彩圖)

朝鮮族舞蹈傢崔美善

  朝鮮族的體育活動也有特點。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瞭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蕩秋千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見彩圖)

朝鮮族姑娘喜愛的體育、娛樂活動--跳板

  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父子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

  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佈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面、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內房屋的建築面向東南、南和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墻外多刷白色。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近幾年來傢庭中的陳設日漸講究。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註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見彩圖)

朝鮮族農傢

  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傢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

  朝鮮族的新變化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朝鮮族地區先後解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瞭人民民主政權。1946年進行瞭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朝鮮族人民在各個方面都發生瞭深刻的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雜居在各地的朝鮮族也先後建立瞭42個民族鄉,朝鮮族地區同全國一樣,於1956年實現瞭農業合作化。

  朝鮮族聚居區,特別是延邊地區地下資源豐富,正在大力開發。朝鮮族工人隊伍較20世紀40年代後期增加1倍半,已有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紡織、橡膠、化肥、造紙、印刷、食品、陶瓷等上千個廠礦企業,工業總產值逐年增加。1981年民族特需工業品已達100多種,產值比建州初期增加47倍多,成為全國少數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基地之一。自治州內鐵路、公路四通八達,除琿春縣外,各縣都通火車,各鄉都通汽車。近年又同青島市開展經濟技術協作,將更有利於工、商、服務等行業的迅速發展。長白山頂美麗壯觀的天池已成為中外聞名的旅遊勝地。

  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延邊地區有中、小型拖拉機1萬多臺,農業機械化程度逐年提高。延邊地區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水稻之鄉,又是中國的主要烤煙產區之一,烤煙年產量比1949年增加5.6倍。在5300餘萬畝森林中,生長著紅松、落葉松、水曲柳、黃菠蘿等名貴優質樹木。全州木材產量比建州前增加很多,每年造林數十萬畝,湧現瞭一批林業專業戶,興辦一批木材加工廠。著名的“蘋果梨”年產量比1949年增長1400倍。中國五大地方良種黃牛之一的延邊黃牛增長瞭一倍多。1982年,延邊地區商業部門收購的人參達132700多斤,比1952年增長110倍。人工養殖梅花鹿17900多頭,年產鹿茸11400多斤。

長白山天池風光

  朝鮮族幹部正在健康地成長,1982年已占州、縣、社(鄉)三級幹部的58%。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中、小學教育已經普及,在全國名列前茅。延邊地區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早在1949年就在延吉市建立瞭新型的綜合性的民族大學──延邊大學。現在全州已有6所全日制大學,5所電視、函授、業餘成人高等學校,其中黎明業餘農業大學,是中國最早的同類大學。各類院校已造就出一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佈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瞭農業、林業、養蠶及語文、歷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並有朝鮮文版的《延邊日報》、《黑龍江日報》、《遼寧日報》和《延邊文藝》等多種報刊。除瞭民族出版社用朝鮮文出版書籍外,還有專用朝文出版書籍的延邊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單位。延邊歌舞團名聞中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黑龍江和延邊廣播電臺有朝鮮語廣播,延邊還有朝鮮語電視節目等。縣有醫院,鄉有衛生所(站),隊有醫務人員,城鄉已基本形成醫療保健網。

延邊大學的語言實驗室

  現在,朝鮮族和全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共同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