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朝鮮半島的居民。有5600多萬人(1980)。其中北半部有1700多萬人;南半部有3900多萬人。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與中國朝鮮族同源。在歷史上系由很多不同來源的民族成分所構成:北面有包括扶餘、高句麗、沃沮、窺貊、挹婁等成分的貊族;南面有包括馬韓、辰韓、弁韓等成分的韓族;此外還有濟州島上的州胡族等,經過長期混合而逐漸形成。使用朝鮮語,語言系屬未定,多數學者認為屬阿勒泰語系,語法結構與滿語、蒙古語相近,但基本詞彙卻與這些語言沒有確實的音位對應關係。朝鮮語語詞可能吸收瞭不同民族來源的語言成分,其中以貊語詞匯和韓語詞匯為主,並受漢語較大影響。朝鮮語按地區分為東北、西北、中部、東南、西南、濟州島6種方言。1444年創制一種字母文字,並借用漢字的音訓。朝鮮人古時信仰萬物有靈和多神。薩滿教較為流行,深入民間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巫師多為女性,由本族女性世襲,男性為其助手。公元4~6世紀由中國傳入大乘佛教,中世紀晚期傳入儒傢思想,對其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18世紀後有人開始接受西方基督教信仰。

  早在舊石器時代,朝鮮半島即有人類居住。從殷周時代起,朝鮮半島居民便與中國有瞭友好往來,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公元前5世紀進入青銅時代,出現眾多部落聯盟。公元前1世紀半島形成新羅王國,後與高句麗、百濟王國爭雄,三國鼎立。7世紀中葉新羅先後滅百濟和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935年高麗王朝代興,勢力擴展到半島北部。1392年建李氏王朝,國號朝鮮,歷時500餘年。1910年後,朝鮮人受日本殖民統治,經過長期武裝鬥爭,於1945年獲得解放。1948年北部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當局成立“大韓民國”。1950~1953年北朝鮮人民進行抗美戰爭。戰後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北韓國人民現正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爭取完全的民族獨立而鬥爭。

  朝鮮人血緣觀念較強,由氏族觀念而演變為宗族觀念,同姓不婚,同族間有互助義務。傢庭由男性傢長掌權,財產由男性後代繼承。盛行祖先崇拜和敬老之風。現在部分人受西方文化影響,但仍保留很多固有文化特點。住屋一般砌有火炕。喜食酸菜和帶有辛辣調料的食品。能歌善舞,婦女喜歡壓蹺板、蕩秋千,男子喜歡摔跤、玩球。一般愛穿白色服裝,婦女穿短衣長裙,男子穿短衣肥褲,外加坎肩。主要從事農業,以擅長栽種水稻著稱。近年來,工業生產增長較快,主要有機械、鋼鐵、煤炭、電力、紡織、化工等部門。養蠶業和水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也居重要地位。

朝鮮人在工地

  另有200多萬朝鮮人分佈在日本、蘇聯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