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流行於西方的一種對世界人口發展的悲觀主義觀點。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J.W.沃格特的《生存之路》(1949)、J.O.赫茨勒的《世界人口危機》(1956)、P.R.埃爾利希的《人口爆炸》(1968)、G.泰勒的《世界末日》(1970)、D.L.梅多斯的《增長的極限》(1971)、A.佩切伊的《世界的未來》(1981)等等。他們利用人口統計和人口預測數字,認為當今世界面臨著“人口爆炸”的危機,並認為“人口危機”必將導致“資源危機”、“糧食危機機”、“生態危機”,現代世界人口增長已超過瞭土地和自然資源的負載力。這些學者據此警告說,這種狀況如果不迅速得到控制,人類將面臨猶如原子彈、氫彈爆炸那樣可怕的毀滅性災難。“人口爆炸論”因此而得名。

  在人口爆炸論者看來,地球上資源有限,人類正在毀滅性地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人口增長將使資源耗盡,人類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隨著人口增長,人類對糧食的需要愈來愈大,而土地隨著化肥的使用,有機質遭到破壞,土地貧瘠化、沙漠化,再加上耕地被占用,糧食來源將更加困難;人口增長使人類對自然系統的壓力直線上升,使大氣污染日趨嚴重,使生態環境被破壞。他們進而強調,人口爆炸來自第三世界,認為這些國傢的人口發展過快,造成失業和貧困,是世界分為窮國和富國的原因。

  人口爆炸論者強調控制人口增長的必要,但是他們重犯瞭人口決定論的錯誤,而且忽視瞭第三世界許多國傢所以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主要是帝國主義長期對這些國傢進行掠奪和剝削的結果。當代世界人口的確存在發展過快的問題,但是,人口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日趨現代化,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率已開始下降,預計今後還會進一步下降。人類將日益自覺地控制人口增長,生產力水平將不斷提高,所謂“世界末日來臨”的悲觀論調是缺乏科學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