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社會生活主體並具有一定數量和品質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人口學最基本的範疇。它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內,與一定社會生產方式的社會經濟關係相聯繫,進行其生命和生產活動的。人口永遠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這種變動是由人口的兩重屬性決定的。

  人口具有自然的和社會的兩重屬性。自然屬性是人口本身固有的特徵。作為高等動物群體的人口,同其他生物群體一樣,有一個以生物學規律作用為基礎的通過個體的出生、成長、繁殖、衰老、死亡的生命過程,進行行世代更替,並具有性別年齡特征和遺傳變異等機能。自然屬性對人口的數量和質量、人口性別和年齡結構、人口再生產周期和生命周期有重要影響。

  人口的社會屬性表現為其固有的社會特征:①人口的生命過程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下進行的。生活資料是人口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但它隻有通過人們的勞動才能獲得。人口在從事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一方面與自然界發生聯系,另一方面又在彼此之間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形成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從而決定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制約人口的數量與質量。②人口的繁育是在一定的婚姻傢庭形式中進行的,傢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定的婚姻傢庭制度受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社會通過婚姻傢庭影響人口的數量與質量。③人口作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和生產關系的承擔者,是社會生活的主體。

  人口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是人口本身所固有的性質特征。人口的自然屬性是人口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而社會屬性則是人口的本質屬性。人類的進化和人類社會歷史表明,構成人口自然屬性的生物學因素並沒有多大變化,而人口的數量和質量、人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人口的平均壽命等卻發生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決定人口生存和發展的是社會因素,社會生產方式不僅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變革,而且決定人口數量和質量的發展趨勢,決定該社會特有的人口規律。

  根據人口所固有的兩重屬性,還可以把生活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人口,按其不同特征,劃分為不同組別的人口。例如,老年人口、少年兒童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經濟活動人口、贍養人口,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口等。也可以按不同地區劃分為世界各大洲人口、各個國傢的人口、各個行政區的人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