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青

  美籍華人社會學傢。遼寧鳳城縣人。1923年考入鳳城縣立第二師範學校。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1935年畢業。同年通過清華留美考試。1936年秋入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習,翌年獲碩士學位。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夏夏回國。1939年赴重慶,參加對敵經濟作戰計劃工作。1940年夏任教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社會學系,主講社會變遷、鄉村經濟學、社會制度等課程,並在經濟系開設土地經濟學課程。1943年起在雲南大學社會學系兼課。在此期間,他結合戰時社會變動和問題撰寫瞭一系列學術論文,在《當代評論》、《新經濟半月刊》、《自由論壇》等刊上發表,曾產生廣泛的影響。這些論文大部分編入《蛻變中的中國社會》(1945)一書。1945年再度赴美,在馬裡蘭州立大學研究人口及土地利用問題。1947年夏,轉至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深造,1950年獲博士學位。1951~1978年先後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社會學系、聖路易華盛頓私立大學社會學系、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密蘇裡州立大學東南專科學院、南達科他州立大學、戴頓私立大學及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和做研究工作。1978年退休,被俄亥俄州立大學授予榮譽教授職銜。主要著作還有:《土地經濟學》(上、下兩冊,1944~1947)、《天竺遊蹤瑣記》(1947)、《人性與社會》(論文集,1985)等。

  《蛻變中的中國社會》一書集中反映瞭李樹青的早期社會學思想。他運用制度學派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探討中國社會的結構及其變遷,提出社會制度是社會學研究的主題。1982年,他應邀回中國探親和講學,曾在北京大學及華中理工大學社會學系等處作瞭《人文社會學與行為科學》等專題報告。他從社會學的傳統、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角度,闡述瞭社會學應該註重人與人的行為的研究。他指出,社會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行為科學也是一種人文社會學,社會學就是人文科學,將來社會學遲早會走到行為科學這條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