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接觸而獲得的感性認識。拉丁文為interi,意為凝視。中國按其不同涵義分別譯為“直觀”和“直覺”。直觀的字面意義是直接的觀察。“直觀”一詞在哲學史上有不同的涵義。在康得哲學中,直觀有兩種特殊的涵義:①指“自在之物”作用於“自我”所引起的知覺或印象,I.康得稱之為“現象”或“經驗的直觀”,他認為這是後天得來的感性認識。②指“自在之物”作用於“自我”之前就存在於“自我”之中的純粹的形式,即時間和空間,康得稱之為“純粹直觀”,或“先天的直觀””,他認為這是不依賴於經驗,並使“經驗的直觀”成為可能的基礎或前提。

  在辯證唯物主義著作中,“直觀”一詞的涵義通常與感性認識同義,指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直接的、生動的反映。如列寧說的“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就是在這種意義上使用直觀概念的。但在有些場合,“直觀”一詞也用來指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缺陷。舊唯物主義不瞭解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不瞭解認識的能動性,把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理解為消極的被動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稱這種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為直觀的反映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