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範疇。指廣大的空間,一些哲學傢把它看作是萬物的始基和根源。最早見於《莊子·知北遊》:“若是者外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初,是以不過乎昆侖,不遊乎太虛。”唐代柳宗元在《天對》中答屈原“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一問時說:“規毀魄淵,太虛是屬”,亦指宇宙空間。《管子·心術上》說:“天曰虛”,“虛者萬物之始也”,雖沒有明確提到太虛,但把天說成虛空,又說虛為萬物的根源,對後世有影響。《黃帝內經·素問》中說:“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淮南南子·天文訓》說:“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太虛、虛霩,既是指廣大無邊的空間,又是指產生天地萬物的始基。張湛《列子·湯問註》說:“夫含萬物者天地也,容天地者太虛也。”以為天地在太虛之中。五代譚峭所著的《化書》也認為虛在氣先。北宋司馬光在《潛虛》中說:“萬物皆祖於虛,生於氣。……故虛者物之府,氣者生之戶也”,都認為虛與氣有區別,虛在氣先,比氣更根本。

  張載繼承瞭中國古代哲學中太虛范疇,給予瞭嶄新的解釋,提出“太虛即氣”、“虛空即氣”的重要命題,張載指出,太虛雖指廣大的天空,但並非空無所有,是氣散而未聚的一種本來狀態。氣聚結則成為萬物,氣散開則化為太虛。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太虛、氣、萬物的關系隻是聚散的關系。“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張載得出結論說“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張載從“太虛即氣”的觀點出發,批駁瞭兩種錯誤見解,一是“虛能生氣”,陷入道傢“有生於無”的錯誤;一是“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陷入佛教“以山河大地為見病”的錯誤,都是把太虛與氣割裂為二。張載“太虛即氣”的命題,否定瞭以氣外虛無為世界的本原,證明瞭沒有任何存在於氣外的東西,空間也是物質氣的存在形式,世界統一於物質性的氣。程顥、程頤反對張載的論點。程顥批評張載以清虛一大為天道,隻是說形而下者;程頤則認為,沒有太虛,隻有理,天下無實於理者。朱熹進一步提出,太虛就是理。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太虛。王廷相則認為,太虛是無形之氣。對於太虛的不同解釋,表現瞭不同哲學派別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