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哲學傢張載氣一元論哲學的重要範疇。始見於《周易·乾·彖辭》:“保合太和乃利貞”。意思表示天地、四時之氣不失其序,很諧調。“和”在西週末已具有初步哲學意義,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春秋時晏嬰說:“和如羹焉”;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對立面的均衡、和諧和統一,與絕對的、沒有差別的同一相區別。後人多用“太和”形容社會的太平景象。張載借用瞭“太和”這一範疇的和諧、統一的含義,用來表示氣的一種狀態,即陰陽二氣和和合的統一體。張載說:“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王夫之註解說:“陰陽異撰,而其缊於太虛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渾淪無間,和之至也。”太和表示太虛中陰陽處於和諧的狀態,是陰陽二氣的矛盾統一體。張載又認為,太虛中陰陽二氣,各有不同的特性,陽氣為浮、升、動,陰氣為沉、降、靜,因而產生對立,互相激蕩、摩擦、排斥,“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蕩,升降相求,缊相揉,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無方,運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謂之何哉!”陰陽二氣的相互排斥、吸收,造成瞭太虛之氣的運動變化。“太和所謂道”,也就是“陰陽合一存乎道”,道就是陰陽二氣互相作用互相推移的過程。張載豐富瞭太和這一范疇的內涵,不僅指陰陽二氣的和諧、統一,而且指出在和諧、統一中又包含瞭對立,對立雙方的互相作用,引起瞭事物的運動變化,從而把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