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初的學者。字明複。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未考上進士,退居泰山,世稱泰山先生。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邇英殿祇侯說書,官至殿中丞。孫複與胡瑗、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他們以“仁義忠孝之道發於文章為諸儒倡”,“以仁義禮樂為學”。《宋元學案·泰山學案》中說:“本朝理學雖至伊洛而精,實自三先生而始”。孫複是宋朝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

  孫複站在儒學的立場,作《春秋尊王發微》,指出春秋時期卿、大夫、士,有專命專殺殺之權,“其無王也甚矣”。他認為,“王者至尊”,“十年無王,則人道減矣”。為維護和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提供瞭根據。

  孫復反對佛、道“與儒齊驅並駕,峙而為三”。斥責佛、道“去君臣之禮,絕父子之戚,滅夫婦之義”,“給我生命,絕滅仁義,屏棄禮樂”。批判佛老的死生、禍福、虛無、報應之說,具有唯物論傾向。

  孫復的主要著作有:《周易口義》;《春秋尊王發微》;《睢陽子集》,已佚,後人搜集遺文,編為《孫明復小集》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