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種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的哲學派別。19世紀30~40年代產生於法國和英國。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傢、社會學傢A.孔德,主要代表還有英國的J.S.密爾和H.斯賓塞。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從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標誌著實證主義的形成。

  “實證主義”一詞是19世紀初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H.聖西門最初使用的,孔德用它稱呼自己的思想體系。按照孔德的觀點,實證主義從廣義上說是由哲學和政治體系構成的,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是一個廣泛的體系的目的;狹義地說,實證主義即是孔德所創立的實證哲學。後來,在它的演變中出現瞭馬赫主義、邏輯實證主義。於是,早期的實證主義被稱為老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又稱新實證主義。實證主義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特征:①以現象論的觀點為出發點。它主張,現象即實在,是有用的、確定的、精確的、有機的和相對的,與現象的這些屬性相對應,“實證”一詞也具有同樣的意義,一切知識都是對這些現象的共存和相續的描述。實證主義者認為,隻有現象或事實是“實證的東西”,把現象當作一切認識的根源,要求科學知識是“實證的”。他們不承認現象之外有什麼東西存在,把認識限制在現象范圍之內。實證主義者接受瞭I.康德的不可知論觀點,認為科學認識隻能達到可感覺的現象。

  ② 對經驗作現象主義的解釋,主張從經驗或直接所予出發,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孔德的許多觀點在經驗論者D.休謨的著作中已經有瞭,密爾和斯賓塞的實證主義觀點更是與英國的經驗主義傳統直接相連。不過,他們並不象休謨那樣宣揚懷疑論。他們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強調經驗上的證實對於科學理論的重要性。因此,實證主義又是一種證實主義。

  ③ 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同時也帶有一定程度的科學至上和科學萬能的傾向。早期實證主義者不僅受力學和進化論觀點影響,而且為科學和科學方法的有效性所啟發。他們認為,僅僅具有確實根據的知識才是科學的;科學即實證知識,它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最高階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社會狀況都要靠實證的科學方法;科學和科學方法使哲學也成為實證的。實證主義指出,哲學的任務在於概括描述現象的科學知識,哲學就是科學的綱要,科學的本性成瞭哲學的首要課題,凡是不符合科學的都要拒絕。實證主義主張,科學理論以還原論為基礎,科學的統一是自然主義的。它承認科學進步及其必然性,並作瞭歷史主義的解釋。

  實證主義把先前的各種哲學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都當作“形而上學”來反對,其實質在於否定哲學本身。實證哲學之所以冠上“實證”一詞,在於表明其已經不再屬於原來意義上的哲學,而將哲學溶解在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產生,開啟瞭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新方向,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中出現的許多流派,是從它演化而來的。20世紀30年代以後,實證主義觀點不斷受到英國分析哲學傢L.維特根斯坦、科學哲學傢K.R.波普爾和科學哲學中的歷史學派的抨擊,宣稱實證主義“死瞭”。也有人認為實證主義在哲學中死瞭,但在科學中仍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