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的客觀物質活動。相當於中國哲學史上"行"的概念。英語prac-tice詞來源於希臘文。

  實踐的形式 實踐是人的社會的、歷史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物質感性活動,是客觀過程的高級形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基礎和動力。全部人類歷史是由人們的實踐活動構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認識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

  人的的有目的的活動是多方面的,因而實踐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實踐的最基本的形式是:①改變自然,迫使自然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活動。它決定著其他一切活動。②以調整和改革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為目的的活動,這種活動在階級社會裡主要表現為階級鬥爭。③以探索客觀世界奧秘或尋覓有效實踐活動方式為直接目的的科學試驗活動。除以上三種基本形式外,教育、管理、藝術等一切同客觀世界相接觸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動,都是實踐。

  實踐的主體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實踐的手段是人所創造的工具;實踐的對象是被人接觸、改造的客觀事物。一切形式的實踐都是由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實踐對象所構成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控制中心是實踐的主體人。實踐是聯系主體和客體的中介,是使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感性過程。

  實踐的主要特征 ①實踐是人的主觀的、感性的活動。實踐的主體、手段、對象都是可感知的客觀實在。實踐是主體憑借物質手段改造客觀對象的客觀物質過程。實踐的後果即所造成的“事實”,也是處於人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客觀世界自身固有的規律是實踐的基礎;人在自己的實踐中面向著客觀世界,依賴於它,以它來規定自己的活動。

  ② 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實踐表現出人類特殊的能動性,即自覺的能動性。人們為瞭自身生存的需要,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外部世界,使之打上人們意志的印記。人們可以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深切地感觸到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而能動地認識其真實的本質,把握它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自覺的能動性不僅是實踐的特點,而且是實踐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實踐越是自覺,它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動性就越大,水平也越高。

  ③ 實踐是社會的活動。任何實踐都是社會的人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活動,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是實踐的前提。一般來說,實踐是人們的社會化的共同活動。離開瞭人的社會聯系,孤立地考察單個人的個別活動,就不能真正理解實踐,實踐的巨大能動性在於它的社會性。

  ④ 實踐是歷史的活動。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歷史地變化著和發展著的,是人們世代連續的歷史活動。在這種連續性的活動中,人們不斷增強自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從而使實踐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地得到發展。實踐的社會聯系隨著歷史的發展日益廣泛和加強。在原始社會,人們的實踐活動往往局限於氏族、部落等狹小的范圍,到現代,它已超出瞭民族、國傢的范圍而建立瞭全球性的社會聯系。科學證明,人類歷史同自然歷史都是客觀的過程。同樣,構成人類歷史的實踐以及實踐自身的歷史發展也是一個客觀的過程。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沒有實踐就不會有認識,不理解實踐也不能正確理解認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目的在於改變世界以滿足人的需要。要改變世界必須認識世界。實踐及其發展的需要是認識、知識產生的根源和發展的動力。人類在實踐中所提出的問題,始終是認識和科學的首要課題;隻有進入實踐領域的對象才構成認識的對象。人們向實踐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推動著認識不斷向新的深度和廣度前進。在歷史上,天文學最初產生於航海的需要;幾何學最初產生於丈量土地的活動。在現代,實踐的發展促使科學成果層出不窮,以至促成新科學的誕生。人類實踐發展的無止境,決定瞭認識發展的無止境。同時,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必須滿足實踐的需要,為實踐服務。實踐規定著認識的方向,人的每一認識對象都有無限多的聯系,如果不按著實踐的目的來確定認識的方向,人們將糾纏在事物的無限復雜的聯系之網中,得不出明確的認識。在實踐目的規定之下,人們的正確認識最終必然有益於實踐的發展。

  實踐提供瞭認識的可能。隻有實踐才能提供認識所必需的信息。隨著實踐的發展,人不斷擴大可供自己利用的客觀對象的范圍,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眼界。人們在客觀對象中不斷發現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屬性的信息。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出從客觀對象獲取信息的物質手段,如探測、觀察、測量、加工、顯示、分析、記錄的工具和儀器等等,使人們獲得天然感官無法感知的信息。同時,也隻有實踐才使人們獲得並不斷發展對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維的能力。實踐還可以發展思維能力的作用,包括對語言產生和發展的作用,對感性經驗的積累和深化的作用,對理性思維之邏輯規則形成和檢驗的作用,等等。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即主觀是否符合客觀的問題,既不能在意識本身的純主觀的范圍內解決,也不能由純客觀的外界對象本身解決,隻有通過聯系主客觀中介的實踐,把二者加以對照考察才能判明。凡是符合客觀的真理性認識,通過實踐必然會成功地轉化為客觀的現實。反之,凡是錯誤的認識,在實踐中必然遭到失敗。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也在歷史地發展著和完善著。

  科學的實踐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第一次對實踐作出全面的、科學的考察和規定,並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瞭哲學,由此制定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完成瞭舊唯物主義所無法完成的徹底批判唯心主義或神秘主義的任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一些哲學傢也曾經研究過實踐以及實踐對認識的關系。但是總的說來,這些哲學傢,包括L.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者,往往把實踐歸結為人們的卑微的功利主義行為,認為隻有理論活動才是真正人的活動。因此他們不瞭解實踐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他們的反映論,基本上是以感性直觀為基礎,把人的認識看成是消極地、被動地接受和反映外界刺激,類似照鏡子那樣的過程。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者如王廷相、王夫之等人,十分重視“行”對“知”的決定意義。但他們所說的“行”即“履事”、“實歷”、“實踐”等,都往往局限於個人的、孤立的倫理道德方面的行為,而不是以生產活動為主的社會客觀物質活動。與舊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強調認識中的能動方面,但把活動、創造的積極性僅僅限制在精神的范圍內,他們不知道真正現實的基礎是感性的客觀實踐活動。客觀唯心主義者G.W.F.黑格爾也曾強調勞動實踐,但他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中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則認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把實踐完全消融在主體的認識中。西方的不少唯意志論者、反理性主義者都強調行動、實踐的重要性,但他們所謂的行動、實踐同他們所說的認識實質上是一回事,都是主體的情感,意志的活動。

  歷史上種種有關實踐的觀點之所以不科學,主要是它們不能把握實踐的社會歷史性和客觀物質性,從而割裂瞭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的現實的、具體的聯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克服瞭上述片面性和主觀性,從而在實踐這個范疇中充分揭示瞭主、客觀之間通過人們的社會歷史活動而達到的具體的統一。

  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和近代實驗科學的巨大發展,使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變得更加明顯,從而證實瞭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重大意義。在當代社會實踐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中,實踐從內容到形式,從構成要素到社會功能都有瞭許多新的特征,如:實踐的空間范圍和社會規模急劇擴大與實踐過程高度精確化和組織化的統一,實踐的具體形式更加多樣化與社會實踐整體的系統性不斷增強的統一,等等。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加以總結。

  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表現得日益明朗,致使西方的唯心主義哲學也不得不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反映出來,其中最突出的是實用主義。實用主義哲學十分強調實踐的意義,但它否認實踐的客觀性,甚至否認實踐對象的客觀性,把實踐等同於主觀經驗;否認客觀規律對實踐的制約,把實踐的能動性誇大為人的主觀隨意創造;否認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把實踐當作個人生物式地應付環境的行為;把實踐取得對個人有用的“效界”看作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完全不考慮認識內容是否和客觀相符合。因此,實用主義的實踐觀是一種同馬克思主義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參考書目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2章第6節,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毛澤東:《實踐論》,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