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人們在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動形成的各種關係的有機系統。在漢語中,“社”指古時祭地神之所,“會”是眾人之聚合。“社”與“會”聯用,最早見於北宋理學傢程頤所說的“鄉民為社會”(《二程集》),意為眾人會合、結為社團。英語society,法語soci?t?,德語gesell-schaft,都有“結合”之意,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學者譯為“社會”,意即人類社會。

  >起源 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界的一個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發展一定階段上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

  人類社會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組織與機制進化的生物學過程,而是以勞動為基礎的人類共同活動和相互交往等社會關系形成的過程。人類的直接祖先曾經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在嚴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以群體的聯合力量和集體活動來彌補個體能力的不足。恩格斯曾把過著群居生活的古猿稱之為“社會化的動物”,把它們的群體關系稱為“社會本能”。他指出:“我們的猿類祖先是一種社會化的動物,人,一切動物中最社會化的動物,顯然不可能從一種非社會化的最近的祖先發展而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10頁)。人類祖先的群體關系的社會本能,是從猿進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桿之一。同勞動的發展相適應,這種群體關系越來越廣泛和密切,終於隨著人類的出現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關系。

  人類的社會關系和猿類的群體關系、人類社會和“動物社會”,存在著發生學上的淵源關系,在活動方式上也有某些相似之處。但二者具有本質的區別:①生存方式不同。包括從昆蟲到猿類的許多動物的群居習性,是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本能現象,是在動物有機體適應個體生存和物種延續需要的過程中長期進化的自然結果。人類所結成的社會則以新的謀生方式,以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動,即以勞動為基礎。人類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直接或間接適應勞動生產的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勞動是使人類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也是人類社會不同於“動物社會”的根本標志。人類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決定人類社會所具有的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內容、形式、性質、特點都與“動物社會”有著根本的不同。②延續方式不同。動物的世代延續,是通過種性遺傳實現的。在自然條件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動物的本能行為是很少發生變化的。人類社會的世代延續,是通過積累起的遺傳,即社會性繼承實現的。人類的每一代人都不是簡單地重復前一代人的活動,而是在繼承前一代人的勞動成果,繼承現實的生產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系,繼承以語言文字等形式存在的文化知識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活動,從而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使社會生活、社會關系不斷豐富和發展。③運動規律不同。某些動物群體在覓食、防禦、棲息和遷徙中具有的“分工”和“協作”等“社會行為”,都是受適應環境、生存競爭等自然規律支配的純粹生物現象。人類社會是本質上不同於生物有機體和生物群體的社會有機體,它除遵循自然規律外,還有它自身特有的不同於自然規律的社會規律,如生產方式發展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規律,等等。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雖然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它們的內容不同,其實現的形式也不同。自然規律表現於無意識的自然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社會規律則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活動來實現。

  社會和人的關系 社會和人不僅在起源上是同步的,而且在人類社會形成之後仍然並且永遠處於不可分割的聯系之中。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會的前提,沒有一個個現實的人的存在,也就沒有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一切社會活動都是人的活動,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人是無所不在的。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存在,體現在人的活動之中。離開瞭人去認識和研究社會,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總是社會的人。馬克思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這是罕見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經內在地具有社會力量的文明人或許能做到──就象許多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竟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7頁)。人類社會是每個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地和環境,它規定著人的現實的存在和本質。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離開人類社會就無法理解現實的活動著的人。因而,人類社會不是抽象的單個人的機械相加,而是由處於現實活動中、現實關系中的社會的人形成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機系統。人和社會的有機統一,是從總體上正確把握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觀點。離開這一基本觀點既無法理解人,也無法理解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的結構 人類社會具有復雜的結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瞭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這就是:①由人的勞動生產活動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實現著社會與自然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構成為生產力系統;②在勞動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聯系,使生產力獲得具體的社會形式,構成生產關系體系;③以生產關系為社會的基礎而派生出的其他各種社會關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政治法律觀點、各門社會科學、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組成的龐大的上層建築系統。Г.В.普列漢諾夫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對人類社會的結構作瞭更為具體的劃分,提出瞭如下5個層次:①生產力的狀況;②被生產力所制約的經濟關系;③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生長起來的社會政治制度;④一部分由經濟直接決定的,一部分由生長在經濟上的全部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中的人的心理;⑤反映這種心理特性的各種思想體系。

  把社會結構分解為3個或5個基本系統,是對社會結構的最基本的劃分。每個基本系統中都包括由各種要素構成的更具體的組織和系統。同時,還有由特定的社會關系或紐帶聯結起來的人群共同體,如氏族、部落、傢庭、民族等等。這些人群共同體,不能簡單地劃入生產力、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中的任何一領域。象傢庭和民族這類人群共同體,既體現一定的物質的、經濟的關系,又體現一定的心理的、思想的關系。此外,社會中還有與各基本領域相聯系的各種社會現象,如教育、語言等。

  把統一的社會機體分解為不同社會生活基本領域,隻是對社會結構的一般考察,而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廣泛和密切,社會的結構越來越復雜和豐富。社會結構的復雜性要求人們,對於各種社會現象隻有將它擺在社會體系的整體聯系中,才能確切地把握它。

  人類社會的發展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它的內在活力在於它自身的矛盾性。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它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階級鬥爭。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形成瞭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經歷著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它的初級階段)這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輪廓。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既是統一的過程,又實現於復雜多樣的形式和過程之中。這種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表現在:①依次更替的五種典型的社會形態並不排斥具體發展過程中的過渡性。歷史上前後相續的兩種社會形態之間,例如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之間、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之間,就存在過傢庭奴隸制、隸農制這類兼有兩種社會經濟制度特征的過渡形態。此外,由於各種復雜的國際和國內條件,還有一些不同於五種典型社會的特殊形態,象近代中國那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屬於這一類。②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基本途徑,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某些地區和民族可以越過這一發展序列中的一個甚至幾個階段。例如,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興起的封建社會的影響下,歐洲原來的一些原始部落就跨過奴隸制階段直接建立瞭封建國傢。中國未經過典型的資本主義階段而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同時,中國境內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分別從封建制、奴隸制甚至原始部落的社會狀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事實正象列寧所說的那樣:“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列寧選集》第4卷,第690頁)。③屬於同一類社會形態的各個國傢和民族,它們之間既有本質上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具體特點。同樣是資本主義社會,都以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但在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等國之間就有許多不同之處。④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有時還會出現歷史的倒退。例如資產階級革命中出現的封建勢力復辟,就是一種倒退。但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是不可阻擋的。

  

參考書目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見《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5。

 普列漢諾夫:《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見《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1962。

 李達:《現代社會學》,見《李達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