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一部關於繪畫的重要著作。成書於大中元年(847)。全書共分10卷,對晚唐以前中國繪畫的理論和歷史的發展作瞭系統的總結。作者張彥遠(815~875),字愛賓,原籍河東(今山西永濟縣),官至大理寺卿,他世代收藏書畫眾多,精於鑒賞。除《歷代名畫記》外,他還著有《法書要錄》等。

  《歷代名畫記》依據儒傢《周易》等書的觀點,考察瞭繪畫的起源和發展。書中強調繪畫具有史傳和詞賦所不能代替的鑒戒作用,認為繪畫“與六籍同功”。它說::“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往之蹤。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也。”這是儒傢美學在繪畫上的運用,比前代畫論已提出的類似見解更為具體。但是,處在晚唐時期的張彥遠,一方面堅持儒傢對於藝術的傳統觀念,一方面又明顯地接受當時以杜牧(803~852)、司空圖(837~908)為代表的重“意”輕“道”的美學新思潮的影響。這是《歷代名畫記》所體現的美學思想的重要特色。全書在許多地方強調“立意”是繪畫創作的根本,認為“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又提出“意不在於畫故得於畫”的論點,肯定“妙才一二,象已應焉”,“筆不周而意周”的作品,不取“形貌彩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的作風。和這種重視表現“意”的思想相聯系,該書明確提出“形似之外求其畫”的主張,認為“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所謂“形似之外求其畫”,已把“意”的表現放在重要位置,不完全同於東晉顧愷之所說的“以形寫神”或謝赫所說的“氣韻生動”。由於重視“意”的表現,《歷代名畫記》又提出“書畫異名而同體”、“書畫用筆同法”的觀點,直接把繪畫和書法聯系起來。此外,該書對歷史上一些已經開始表現出重“意”而不重“形”的傾向的畫傢,如顧愷之、宗炳、王微等人,作瞭和謝赫的評論不同的高度評價,推崇“衣冠貴胄,逸士高人”的思想和作品。所有這些觀點,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晚唐美學從儒傢美學向禪宗美學轉變的趨勢,對後來文人畫理論的出現產生瞭重要的影響。

  《歷代名畫記》的版本,有明王世貞刻《王氏畫苑》本,明毛晉刻《津逮秘書》本,1963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瞭點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