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哲學傢羅欽順的重要著作。仿照張載著《正蒙》的方式寫成,書名取自《論語》中“困而知之”一語,意指苦心鑽研所得。全書共分6卷,完成於作者一生中的最後20年,是羅欽順哲學思想的總結。其中,《困知記》兩卷,成於嘉靖七年(1528),《困知記續》兩卷,分別完成於嘉靖十年、十二年,《三續》、《四續》各一卷,《四續》完成於嘉靖二十五年。又有附錄一卷,收入重要書信若幹篇。

  本書是批判心學、改造理學的重要著作,對於研究理學演變史具具有重要價值。作者說:“平生於性命之理,嘗切究心而未遑卒業,於是謝絕塵絆,靜坐山閣,風雨晦冥,不忘所事,乃著《困知記》前後凡六卷,並得附錄一大卷,所以繼續垂危之緒,明斥似是之非,蓋無所不用其誠。”(《羅整庵自志》)。他明確表示,寫此書的目的是繼承儒傢的傳統,批判各種似是而非的理論。其中,主要批判佛教唯心論和王守仁的良知說,同時批判地改造程朱理學。在理氣、道器、“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等問題上,提出瞭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在天理與人欲問題上,批判瞭“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論,提出瞭理欲統一的學說。對於明清之際唯物主義思潮的興起起瞭重要作用。此書有明刊《三先生語錄》本、明嘉靖刊本、明天啟刊本、清康熙九年劉炳刊本、日本萬治元年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