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的命題。意指道理、規律存在於客觀事物之中。老子首先以“道”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道”是萬物之宗、萬物之母,是產生世界的總根源,又是脫離物質而獨立運行的抽象規律。莊子提出“道”無所不在,甚至“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尿溺”,但其前提是“物物者非物”,“道”本身是先於物質存在的。韓非改造瞭老、莊的“道”的內容,提出“道”是萬物所以然的總規律,體現在自然界萬物之中。

  北宋的程顥、程頤提出道是形而上之之理,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朱熹作瞭進一步發展,認為道先於事物而又不離事物。陳亮明確提出“道在物中”的命題,批判瞭朱熹等人的觀點。他認為“道”不與事物分離,而是存在於事物之中,說“夫道非出於形氣之表,而常行於事物之間者也”。又認為“道”普遍地存於事物之中,因此人們要根據具體事物來確定原則,說“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塗萬轍,因事作則”。陳亮的“道在物中”與朱熹所謂的“理在氣中”,出發點不同。陳亮是從“盈宇宙者無非物”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朱熹則從“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的觀點出發,認為氣由“理”生,然後理寓於氣。

  陳亮以後的唯物主義者王廷相,闡述瞭理在氣中,理隨氣變的思想;王夫之提出“道在器中”,“道不離器”的命題,指出普遍性的“道”寓於一切特殊事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