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И.赫爾岑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民粹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唯物主義思想傢、作傢。

  生平和著作 赫爾岑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傢庭。少年時受先進思想的的影響,渴望自由,憎恨農奴制,崇敬十二月黨人。1825年沙皇尼古拉血腥鎮壓十二月黨人的起義後,他與戰友Η .Π.奧加遼夫(1813~1877)一同起誓,要給死難烈士報仇,決心繼承起義者的事業,獻身於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主義的鬥爭。1829年秋進莫斯科大學數理系學習,1833年畢業,獲碩士學位。1834年因被控與“國事犯”有來往,有“對社會有極大危害性的大膽的自由思想”而被捕。1835年被流放。1840年初回到莫斯科。1841~1842年再度被流放。在流放期間,赫爾岑的革命思想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1842~1847年初,他在莫斯科從事創作活動,在當時最進步的雜志《現代人》和《祖國紀事》上發表瞭許多政論文章、哲學論文和文學作品。到40年代中期,他已基本上由一個貴族革命傢轉變為革命民主主義者。他的後半生是在西歐度過的。1847年,他因感到國內沒有言論自由而遷居法國巴黎。他參加瞭意大利人民1847年底~1848年初舉行的羅馬大遊行和法國人民1848年舉行的巴黎示威遊行,因而被法國當局驅逐出境。於是他全傢遷往瑞士,並於1850年加入瞭瑞士國籍,還加入瞭沙特爾村的農民協會。1852年8月,他來到倫敦。在這裡他創辦瞭“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專印宣傳用的俄文刊物。後來,他與奧加遼夫一起在倫敦出版瞭期刊《北極星》(1855~1869)和《鐘聲》(1875~1867)。在1861年以前,他對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曾一度發生動搖,脫離民主主義而轉向自由主義。但是,民主主義畢竟還是在他身上占瞭上風。列寧指出:“赫爾岑不能在四十年代的俄國內部看見革命的人民,這並不是他的過錯,而是他的不幸。當他在六十年代看見瞭革命的人民時,他就無畏地站到革命民主派方面來反對自由主義瞭。……他舉起瞭革命的旗幟。”(《列寧選集》第2卷,第421~422頁)赫爾岑在《鐘聲》上發表瞭許多長篇的專論和雜文小品,極力鼓吹農民的解放,揭露農奴主和沙皇官吏,宣傳社會主義思想。1862年,他和奧加遼夫、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一起組織瞭“土地與自由社”。1863年,他支持瞭波蘭人民反對沙皇制度的武裝起義。1869年,他與無政府主義者Μ.Α.巴枯寧決裂,並把自己的視線轉向馬克思所領導的第一國際。他這時才在工人階級身上看到瞭未來社會的希望。1870年,他因患肺炎逝世於巴黎。主要著作有:《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1842~1843)、《自然研究通信》(1844~1845)、《來自對岸》(1850)、《致敵人的信》(1864)、《致老友書》(1869)、《往事與隨想》(1861~1867)等。

  唯物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確立 赫爾岑是一個唯物主義哲學傢,不過,他的哲學思想經歷瞭一個曲折的演變過程。他在大學時期寫的《論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1832)等著作中,就已企圖用唯物主義觀點去說明自然科學問題,並開始反對唯心主義。在被監禁和流放期間,他卻有時流露出早在童年時代就已接受瞭的宗教唯心主義情緒。對18~19世紀自然科學成就的研究以及對西歐17至18世紀唯物主義哲學和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研究,使他回到瞭對自然界和思維的唯物主義觀點。L.費爾巴哈的名著《基督教的本質》使赫爾岑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觀點得到瞭進一步的鞏固。他在1842年讀瞭這本書後,著手撰寫他的名著《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表明他已基本上形成瞭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而在另一本主要哲學著作《自然研究通信》中,他已堅決地站到哲學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他指出,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具有不依賴於人的獨特的性質;在沒有人的時候,它們就已經存在瞭;在人出現的時候,它們與人也沒有關系;它們永無止境;它們不斷地在各處產生、出現和消失。意識是由自然界派生出來的,是自然界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赫爾岑反對G.W.F.黑格爾及其信徒們把自然界和歷史看成是應用邏輯學的唯心主義觀點。他指出,自然界既不是根據某種神的理性的預先決定,也不是根據邏輯的先天規律發展起來的,而是相反,邏輯及其范疇乃是自然界和歷史的客觀規律的反映。思維的規律是被意識到的存在的規律。在認識論方面,赫爾岑也堅持瞭唯物主義原則。他肯定認識來源於自然事物對人類感覺器官的作用,如不借助於感覺就不可能認知被認識的東西;感覺是認識上的起點。他強調指出,真實的世界無疑是科學的基礎;不依據自然,不依據事實的科學,正是華而不實的人的虛無縹緲的科學。他既不同意R.笛卡爾學派的抽象的唯理論,同時又認為完全否定理性思維作用的經驗論是片面的、錯誤的。在他看來,感覺經驗和理性思維是不可分割的。他反對不可知論,確信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他相信人類能夠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漸接近真理。但是他一方面承認理性是真理的標準,另一方面又肯定說,不僅可以用思維來檢驗真理,也可以用存在來檢驗真理。

  列寧指出,赫爾岑是“超過黑格爾而跟著費爾巴哈走向瞭唯物主義”的。但與費爾巴哈不同,他沒有拋棄黑格爾的辯證法。他領會瞭黑格爾的辯證法。他懂得辯證法是“革命的代數學”。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貫徹著對世界的辯證的看法。在他看來,自然界和人類思維本身都是處在經常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在人類歷史上,革新與保守的鬥爭是不可避免的;新興力量與衰朽力量的鬥爭造成瞭“歷史的運動”。他強調指出,對立面的鬥爭將導致新東西對舊東西的辯證的否定,而事物的發展就是通過這種否定而實現的。他對那些鼓吹“跟現實妥協”的自由派進行瞭尖銳的批判。他也批判瞭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的保守體系,認為是狹小的和思辨的。他已經看到瞭黑格爾哲學中所包含著的革命辯證原則和保守唯心主義體系之間的矛盾,並進一步指出瞭這種矛盾現象產生的階級根源。他指出,“盡管黑格爾的天才是非常巨大而有力,可是他畢竟也是一個人;在用迂回曲折的語言發表意見的時代裡,他怕把話簡單明瞭地說出來,因為他不敢前進到自己的原理的最後結果;對於不惜一切地、徹底地接受全部真理,他還缺少英雄的氣概”(《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第69頁)。

  赫爾岑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唯心主義,探討和闡發瞭許多辯證法思想原理,這是他的歷史功績之一。然而赫爾岑的唯物主義觀點是不徹底的,他的辯證法思想是不系統的,而且他也未能把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徹底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未能建立起辯證唯物主義這一科學的世界觀。

  社會歷史觀 赫爾岑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他把意識或科學提到社會生活的首位,把它們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他重復西歐資產階級啟蒙學者“個性解放”的老調,把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看作是人的個性不斷解放的過程。不過,他在社會歷史觀方面也提出過一些有價值的、積極的思想。例如,他看到瞭社會上存在著階級和階級鬥爭現象,並證明瞭暴力革命的必然性;他駁斥瞭自由派提出的關於“普遍的愛和調和”的原則,對進步人士發出瞭要恨敵人的號召。

  赫爾岑是“俄國社會主義”即“民粹主義”的創始人。他把農民連帶土地的解放,把村社土地占有制和農民的“地權”思想看作“社會主義”。他既看到瞭農奴制度的反動,又看到瞭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因而他既反對農奴制度,又反對資本主義制度。他熱切希望俄國能夠跳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進入社會主義。他看不到農民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認為俄國的農民革命可以直接引導到社會主義社會。他把俄國的農民理想化,把實現社會主義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他把俄國特有的農民村社理想化,把它當作是實現社會主義的橋梁。因此,他的社會主義隻能是空想的社會主義。列寧指出:“赫爾岑的這一學說……是沒有絲毫社會主義氣味的”,它隻能是“一種表示俄國的資產階級農民民主派的革命性的富於幻想的詞句和善良願望”(《列寧選集》第2卷,第418頁)。

  影響 赫爾岑是19世紀中葉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作為一位具有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現實主義作傢,他堅決反對“純藝術”理論和不問政治、無思想性的傾向。他強調文學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強調文學應為社會服務,強調藝術同生活的聯系。他那些不朽的優秀文學作品,如:《誰之罪?》、《偷東西的喜鵲》、《克魯波夫醫生》等,都是控訴反動農奴制度的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列寧在《怎麼辦?》一書中稱赫爾岑是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前驅者之一。在赫爾岑誕生100周年時,列寧寫瞭《紀念赫爾岑》,對他作瞭全面的評價,確定瞭他在俄國革命史上的歷史地位,認為赫爾岑是通過向群眾發表自由的俄羅斯言論,舉起偉大的鬥爭旗幟來反對沙皇君主制度的第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