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尼采

  德國哲學傢、政治思想傢。1844年10月15日生於呂岑附近勒肯的一個牧師傢庭。曾先後在波恩、萊比錫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深受德國唯意志論哲學傢A.叔本華和英國自然神論哲學傢A.A.庫珀(即沙夫茨伯裏伯爵)的影響。11869年任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1879年因病辭職。1889年後完全瘋癲。1900年8月25日卒於魏瑪。表現其政治思想的主要著作是《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道德體系論》(1887)、《查拉圖拉如是說──為一切人而不是為一人的書》(1891)、《基督教之敵》(1895),以及由其妹伊麗莎白根據他的筆記整理而成的《權力意志》(1901)。

  尼采批判傳統價值體系,認為理性把人的註意力引向外部物質世界的創造;基督教倫理則束縛人的頭腦,使人變成恪守清規戒律而毫無生氣的動物。他力求為人找到一條擺脫異化、恢復自身價值的道路。他倡導個人尊嚴和自由思考,鄙視偶像崇拜。鼓吹非理性主義,否定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性,摧崇放任不羈的權力意志。強調要建立新的權力意志的價值觀,認為貪得無厭的權力意志是萬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決定力量。他很少直接涉及社會政治制度問題,而是集中探討社會政治哲理。他憎惡平等,認為平等是對弱者的賞賜,基督教的平等教義是弱者的奴隸道德,西方民主和社會主義又是基督教的世俗變種。尼采欣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永恒鬥爭思想,提出超人哲學,他贊美利己主義的“強者”、“超人”對文明的貢獻,他把“超人”看作是具有最高智慧、具備超強自制力的人,不應受道義責任的約束。他還認為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超人”,而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正是權力意志。

  尼采在世時默默無聞,死後卻產生瞭很大影響。一些進步思想傢從其批判精神中汲取營養;而其狂熱的非理性主義的超人學說則被法西斯主義所利用和吸收,並對20世紀歐洲大陸盛行的非理性主義思潮發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