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

  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領袖和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

  生平與著作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的一個律師師傢庭。1835年10月就讀於波恩大學,一年後轉入柏林大學法律系,1841年4月獲哲學博士學位。1842年起為《萊茵報》撰稿,後任主編,連續撰文抨擊普魯士政府的專制統治。1843年該報被查封後,遷居巴黎,投身於工人運動並從事政治經濟學和法國大革命史的研究。1844年2月,與A.盧格創辦激進刊物《德法年鑒》。在工人運動實踐和革命理論研究中,完成瞭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1846年初和F.恩格斯一起在佈魯塞爾建立瞭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並先後同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蒲魯東派的改良主義、M.施蒂納(1806~1856)的無政府主義、W.魏特林(1808~1871)的平均共產主義以及格律恩等人的德國“真正的社會主義”作鬥爭。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在改組正義者同盟的基礎上創建瞭國際無產階級的第一個革命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並為同盟起草瞭黨綱《共產黨宣言》。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後,馬克思回到德國,直接參加和領導德國革命。在科倫創辦並主編《新萊茵報》,連續撰文聲援和指導各國人民的鬥爭,支持巴黎工人六月起義。德國革命失敗後,受當局迫害,遂移居倫敦。1851~1862年,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文,抨擊民族壓迫和殖民政策,聲援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1864年9月28日,在倫敦參加瞭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協會)的成立大會,他領導瞭反對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和拉薩爾派的鬥爭,逐步確立瞭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1871年,他熱情支持法國巴黎公社的鬥爭,並在公社失敗後,總結瞭公社的經驗和捍衛瞭公社開創的事業。1876年,第一國際宣佈解散,隨之而來的是各國工人運動廣泛發展的時代,馬克思為在各民族國傢內建立群眾性的工人階級政黨作出不懈的努力。1883年3月14日在倫敦病逝。馬克思論著浩瀚,政治學說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共產黨宣言》(1848)、《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1850)、《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資本論》(1867)、《法蘭西內戰》(1871)、《哥達綱領批判》(1875)等。

  主要政治思想 在艱苦卓絕的革命實踐中,馬克思廣泛地研究瞭前人的政治學說,特別是深入研究並批判地吸收瞭空想社會主義的政治思想,在唯物史觀和嚴密的經濟論證基礎之上,創立瞭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他證明:歷史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歸根結柢是現實的生產和再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動的進程,它們相互作用並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發生重大影響。按照這個原理,人們的政治思想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現實運動中去解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產生是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開創瞭人類認識政治現象的科學時代。

  馬克思的政治學說主要有下列幾方面內容:

  階級和階級鬥爭 馬克思指出,自從原始公社解體以來的全部歷史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自己的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在生產關系中處於根本對立的地位,進行著始終不斷的鬥爭。“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在階級反對階級的鬥爭中,核心的問題是政治權力。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關於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通過剩餘價值的產生及其資本化的論述,揭示瞭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以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對立和鬥爭的經濟根源;論證瞭無產階級的地位和歷史使命;指出兩大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是“現代社會變革的巨大杠桿”。馬克思認為自己對階級鬥爭學說的貢獻在於證明瞭: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這是馬克思揭示的科學社會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的實質。

  無產階級政黨 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為完成歷史使命必須建立自己的政黨。他闡明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組織,強調和堅持國際無產階級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在鬥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在實踐方面,共產黨是堅決的、始終推動運動前進的部分;在理論方面,它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瞭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黨的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最終目的是經由無產階級的統治,實現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關於黨的策略,馬克思提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舊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議。

  唯物主義的國傢觀 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考察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類型的國傢,科學地揭示瞭國傢的起源、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他證明:國傢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傢是階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它的基礎是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國傢是有組織的暴力,構成國傢權力的,不僅有武裝的人,還有監獄等物質附屬物;國傢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是一定的階級借以進行統治的工具,歷史上不同類型的國傢,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並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不同階級的國傢,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國傢是管理資產階級共同事務的委員會。資產階級共和制、議會制、普選制等,都不能改變它階級統治的實質。他論證國傢最終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消亡。國傢消亡的經濟基礎是共產主義。在共產主義社會,公共權力將失去政治性質,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

  無產階級革命 馬克思揭示瞭社會革命最深刻的原因,指出在階級社會,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關系便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要到來。社會革命使舊的經濟基礎得到改造,從而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將隨之發生變革,它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馬克思研究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和階級鬥爭規律,闡明瞭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論證瞭資產階級國傢機器如何隨階級鬥爭的尖銳而日益充實和完備;揭示瞭國傢權力的主要特征在於它的軍事機構和官僚機構,並得出重要結論: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傢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必須用暴力摧毀資產階級國傢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他還論述瞭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的辯證統一、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盟以及革命統一戰線等重要思想。

  無產階級專政 馬克思總結瞭1848 年歐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經驗,考察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階級鬥爭發展的客觀趨勢,論證瞭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必然性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性質及其使命。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傢隻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無產階級國傢是絕大多數人對少數剝削者的統治,是從國傢到非國傢的過渡,因而它已經不是原來意義的國傢;無產階級國傢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民主的統一,是新型的國傢。它的使命是經由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徹底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關於無產階級國傢的形式,他指出:巴黎公社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它奠定瞭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礎。無產階級國傢必須同最完備、最徹底的民主相適應,要最有利於聯系群眾,最便於吸引他們參加國傢管理,以防止它由“社會公仆”變為社會的主人。

  影響 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傢,他把畢生精力獻給瞭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同時,又是一位傑出的理論傢,他創立瞭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他不僅在哲學、政治經濟學領域,而且在政治學領域實現瞭科學變革。他的思想一直指導著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鬥爭以及社會主義國傢的建設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