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因運行不暢而阻滯於脈中,或溢出脈外、積存於體內臟腑組織之間的病理狀態。六淫、七情、外傷等多種原因都可產生瘀血,產生後的瘀血又因影響人體正常的血液運行而可能成為致病因素,導致許多新的病證發生,對人體有輕重不等的損害。

  瘀血的形成有很多原因,由各種外傷引起局部血管破裂、血溢於組織之間可形成瘀血,對此較易察知。此外,六淫、七情等病因在人體內產生的病理狀態也有一部分形成瘀血,其中主要有寒、熱、濕和氣虛、氣滯、津液虧損等幾種。。寒性凝滯,可使血脈踡縮拘急、血行不暢而形成瘀血;熱性上炎,可熏灼血液而形成瘀血;濕性粘滯、鬱滯於內,可阻礙氣血正常運行而形成瘀血;氣虛則因無力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而形成瘀血;氣滯則因氣機鬱滯不行而形成瘀血,即所謂“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津液虧耗除急性溫熱病證能導致外,許多慢性病癥也能造成,故有“初氣在氣,久病入絡”之說。因津血同源,久病津液虧耗,絡脈血液粘滯,運行不暢,形成瘀血。

  瘀血病證的主要癥狀有寒痛、腫塊、瘀斑和紫紺。因血液瘀滯,致使氣血運行不暢,被阻部位失於血液濡養,產生疼痛,所謂“不通則痛”。疼痛時的特點為刺痛,且固定不移,如外傷引起的瘀血疼痛,心脈阻滯時的真心痛等。血瘀脈中或溢於脈外,可積聚而成腫塊,外傷腫塊顯現於肌膚中,臟腑瘀血則可形成癥瘕。有的瘀血積聚尚可引起出血,血色因停積呈紫黑色,如婦女女子胞瘀血可致閉經或崩漏,產後瘀血可致惡露不盡,形成“瘀血不去,出血不止”的狀況。瘀斑和紫紺是由於血瘀滯後,絡脈氣血運行障礙、使肢體肌膚、五官九竅得不到氣血的溫養而產生,常見的有口唇爪甲青紫、皮膚紫斑、舌質紫暗或見紫斑瘀點等。

  因人體血液運行無處不到,故臟腑、經絡、五官、九竅及四肢百骸均有產生瘀血的可能,因而瘀血引起的病證也就十分復雜。除形成瘀血的原因外,其所侵犯的人體部位不同,癥狀和體征亦有很大差異,故臨床中主要以此來分類瘀血病證。如心臟瘀血,可見心胸憋悶,心悸氣短,心前絞痛陣作,唇舌及爪甲青紫,脈細澀或結代;肺臟瘀血,可見胸痛氣喘。咳嗽咯血,或咯粉紅色泡沫狀血痰;肝臟瘀血,又可見脅肋刺痛,或有痞塊,腹脹食少,面色青紫;胃腸瘀血,則脘腹刺痛,拒按,嘔吐血水或血塊,大便下血或色黑;肢體部瘀血,可見瘀阻部青紫腫脹,疼痛拒按,功能受限。也有按上、中、下三焦來劃分瘀血病證的,其癥狀和體征與三焦所對應的臟腑證相同。此外,瘀血日久,新血不生,肌膚長期失於濡養,還可出現肌膚甲錯、面色黧黑、毛發枯槁等癥狀,治療上也較為棘手,故病程新久也是區分瘀血類型的方法之一。

  診斷瘀血病證,應依據臨床癥狀與體征的特點及其成因來確定病證的性質、部位和病程新久等,從而給予針對性的治療,而治療的原則不外活血化瘀,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說。同時又須註意瘀血的性質,偏寒的加用溫藥,偏熱的加用涼藥,有濕的祛濕,氣虛的補氣,氣滯的行氣,津液虧損的同時養陰增液。對病程久遠的又宜緩圖。

  近年對瘀血病證的臨床和實驗室研究,取得瞭一定的進展,有助於加深對瘀血病的認識,主要觀察和研究有下述幾方面:①血循環障礙,尤以微循環障礙所致的缺血、鬱血、出血、血栓和水腫等。②炎癥所致的組織滲出、變性、壞死、萎縮或增生等。③代謝障礙引起的組織病理反應。④組織無限制增生或細胞分化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