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毒或菌質體感染引起的細小支氣管的炎癥。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為多見,約占50%以上。也可由Ⅲ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菌質體感染引起。臨床特點為陣發性咳嗽伴哮鳴音,呼吸增快,吸氣時肋間凹陷。本病可以散發或流行。多發於兩歲以下兒童,也是嬰兒下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者。本病無特效治療,病死率約為1%。

  本病多在冬、春季流行,高峰為1~3月,含病毒的鼻咽分泌物通過污染的手進入健康人的呼吸道,是一個重要的傳染途徑,常常先侵犯上呼吸道而後延及下呼吸道。成人也可受染,但隻有感冒癥狀,而兩歲以下兒童感染後常表現為細支氣管炎。一次感染後,不能保證終生免疫。再感染率為10~20%,但再感染時癥狀較第一次輕。

  發病機理 細支氣管因無軟骨板的支持,容易塌陷,其粘膜缺少粘液腺,因而清除異物的功能大受影響。發炎後粘膜腫脹,細支氣管壁有淋巴細胞浸潤,使管腔更為狹窄。脫落的壞死細胞使管腔部分地或完全阻塞。若為部分阻塞,則因呼氣時管腔更為狹窄,阻塞部位遠端的肺泡,發生過度充氣;為完全阻塞,則發生肺不張。以上二者都會影響肺泡的通氣,使進入肺泡的氧(O2)和排出的二氧化碳(Co2)減少,此外還會影響氣體在肺內的分佈。正常時肺泡通氣和流經肺泡的血液灌註保持適當的比例,稱為鈅/蕤比例,鈅為每分鐘肺泡的通氣量,蕤為每分鐘流經該肺泡的血流量。細支氣管炎時,所屬肺泡的通氣不足,甚至發生肺泡不張,但流經該區的血液並未按比例減少,因此鈅/蕤比例降低,這部分來自靜脈的血液得不到充分的氧氣交換而進入左心,故發生低氧血癥。雖然肺泡通氣不足也會影響CO2的排出,但其他部位正常的肺泡,代償性地過度通氣,鈅/蕤比例高,可以排出過多的 CO2。但流經正常肺泡的血液血氧飽和度很高(達97%),即使再從肺泡多吸收一些O2,對缺氧的代償能力也有限,所以本病隻在很嚴重時,才會有CO2的瀦留,而缺氧的癥狀一開始便很明顯。缺氧可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加快,呼吸肌用力收縮,由於胸腔內的負壓增加,出現肋間、胸骨上窩、鎖骨上窩的三凹陷現象。細支氣管因炎癥狹窄,加上平滑肌痙攣,故呼吸時出現哮鳴音。因為成人細支氣管相對較寬,發炎後對氣體在肺內的分佈影響很小,不致缺氧,所以,成年人患細支氣管炎,不出現上述癥狀。兒童的細支氣管相對狹窄,發炎後容易影響肺內氣體的分佈,引起鈅/蕤比例失調,再加上兩歲以下兒童肺泡之間相互溝通的康氏孔還不發達,側支通氣不良,容易發生肺不張。這些解剖上的差異,造成兒童與成人細支氣管炎癥狀的不同。

  臨床表現 患兒先有輕度的感冒癥狀,2~3天後出現陣發性幹咳與喘憋。少數患兒有紫紺、呼吸率快,經常達60~80次/分;脈率也相應增快;體溫正常或輕度升高,也可伴有高熱。檢查患兒時可見鼻翼搧動,吸氣時腔凹陷,呼氣延長,肺部有彌漫的高調哮鳴音。患兒因喘憋而影響吸奶,加上呼吸快丟失水份多,故可發生脫水。體溫的高低並不表示病情的輕重,而呼吸困難的程度則反映病情的輕重,嚴重者可出現呼吸衰竭。病程一般為1~2周,喘憋癥狀維持數天,經治療後大多迅速恢復。

  X線檢查可見肺過度充氣,橫膈低,肺透亮度增加,肺紋理增重等。有時也可見到斑片狀陰影,指示有肺不張或合並支氣管肺炎。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多正常,但也可增加。動脈血氧分壓常降低。取鼻咽分泌物進行組織培養,4~8天內可分離出呼吸道合胞病毒。若將分泌物用附熒光的病毒抗體染色,然後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到免疫熒光,這種檢查在4~6小時內即可得結果。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流行季節,患病年齡,臨床表現,加上X射線檢查可以初步診斷。臨床上呼吸困難程度很重而 X射線檢查肺實質病變不多,肺過度充氣是一個重要特點。確診有賴於鼻咽分泌物的免疫熒光檢查或病毒分離。本病須與氣管異物、肺結核、百日咳、支氣管哮喘等鑒別。約50%病人在細支氣管炎後數年內有反復發作的哮鳴,特別是原來病程較長、傢族中有過敏史者,更容易發生支氣管哮喘,可能是細支氣管炎增加瞭氣道的反應性,誘發瞭支氣管哮喘。兒童時期的細支氣管炎可遺留下永久性的結構上與功能上的損害,可能對成人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的發生有一定影響。

  治療 主要為對癥治療。應保證室內空氣濕潤,對缺氧患兒給予氧氣吸入,口服或靜脈補液以糾正脫水,對喘憋明顯者可加用支氣管擴張藥和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生素對病毒無效,但對病情嚴重的患兒,不能除外合並細菌感染者,可給予抗生素治療。

  預防 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辦法。對患兒應予隔離,由於呼吸道合胞病毒可經醫務人員傳播,故在護理患兒時應穿隔離衣,註意洗手,對患兒用過的物品應予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