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又稱個性,指一個人在各種場合下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和行為反應模式。人格障礙指由於人格明顯地偏離正常,以致難於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的一種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動機及行為的異常,如情緒不穩定,易激惹,帶有衝動性,或對人感情淺薄甚至冷酷無情;行為極易受衝動的情感、偶然的動機和本能的欲望所支配,缺乏目的性、計劃性和完整性;自製力差,容易發生衝動性行為等。這種人的思維過程及智力活動並不出現障礙。由於人格明顯地偏離正常,這種人往往難以正確估價社會環境對自己的要要求;難以評定自己的行為反應方式;難以正確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難以對周圍環境的刺激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應,不是過分,就是不足。因此,這種人與周圍社會環境之間總也無法協調;與周圍的人,甚至是自己的親人都格格不入,很難相處。有些人對工作缺乏責任感和義務感,常玩忽職守,甚至不顧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做出危害他人及社會的行為。違法犯罪者群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的比率高於一般人群,累犯中又高於初犯。神經癥患者中不足一半有人格障礙。有人估計,精神分裂癥病人中1/3~1/2有分裂型人格障礙,偏執性精神病病人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病前即有偏執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在不健全的先天遺傳素質特點的基礎上,由於後天的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人格結構上的某些方面過分與畸形發展或嚴重的發展不足。它缺乏起病、病理過程和轉歸等疾病所應具有的特征,因而不是一種精神病。人格障礙者智能上沒有缺損,能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也能理解社會對自己行為後果的評價標準。因此,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是要負一定責任的。可是,即使他們處處碰壁或屢受處罰,但他們對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認識,所以不能從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吸取應有的教訓,以致屢犯不改,既貽害自己,又殃及社會。人格障礙往往在兒童時期就明顯地表現出來,而且有些還相當的頑固。但如果能在此時期及早發現,進行合理的教養,創造良好的條件以發展其個性中比較健康的方面,有目的地限制其異常表現,這些異常的表現還是能有所克服的。一旦到瞭成年,人格定型化瞭,改變起來就相當困難,有的則持續終生。因而,從小著手培養健全的人格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實際上,有時很難在正常人格與異常人格之間畫一條明顯的界線。這造成瞭人格障礙診斷上的困難,加上各傢掌握的判斷人格障礙的標準不一,所以各傢的發生率統計差異極大。但一般來說以男性較多。在類型上兩性有所差異:偏執型、強迫型、暴發型和反社會型多見於男性;躲避型、依賴型和表演型多見於女性。人格障礙者由於適應不良,與人難以相處,未婚及婚姻離異者較多。

  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辭既標示因人而異的個性,又強調定型後的穩定性,即對己、對人、對事,以及對整個環境適應時經常表現出的思維方法、情緒反應及行為模式的總的特征。人格所包括的心理特征有:性格、氣質、素質、興趣、愛好、才能、能力、智力、理想、信念、道德品質、責任心、榮譽感等。除此外,每個人的心理過程都不盡相同,如反應速度、各種感知覺的特點、註意廣度、記憶類型等都存在個體差異。這些也都屬於人格的部分組成。這裡,素質是指人的軀體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點,特別是大腦的結構與功能的特點。氣質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性情、脾氣。氣質表現為:心理過程的速度和穩定性,如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度、註意集中時間的長短;心理過程的強度,如情緒的強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活動的指向性,如有人傾向外部事物,有人傾向內部體驗。性格指一個人對客觀現實的某些態度,以及與這些態度相應的牢固的行為方式。因而,性格是人格組成的核心部分,是最能說明個人的獨特的人格的心理特征。不難看出,人格是心理活動各個方面表現的一個總的概念。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某人“人格”高尚,某人“人格”卑鄙,是從道德品質上給人評價;而污辱瞭某人的“人格”,是指尊嚴而言。這些與人格的真正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每個人的人格均不盡相同。這種差異,從嬰兒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有所表現。這是人格形成的生物性因素,即先天遺傳的作用。但出生後的傢庭環境、教養方式、文化背景、社會階層、生活經歷等等對人格形成起瞭更為重要的作用。這是人格形成的後天社會環境作用。隻有當人進入到社會生活中,並自覺地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時,才能形成人格。隻有通過社會活動,並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才能顯露一個人的人格及人格的各種心理特征。

  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 正常人格是在健全的先天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良好的後天社會環境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人格障礙則是在先天生物遺傳缺陷的基礎上,在不良的社會環境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遺傳因素 傢譜調查指出,人格障礙者的親屬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與血緣關系成正比,即血緣越近發生率越高。雙生兒調查發現,單卵孿生兒人格障礙的一致率較雙卵孿生兒為高。寄養的研究發現,人格障礙者的子女從小寄養出去的與正常對照相比,前者人格障礙的發生率仍較高。染色體研究方面,發現XYY綜合征者早年即出現嚴重的人格異常。

  腦發育因素 腦電圖研究發現,約有一半人格障礙者,腦電圖顯示與年齡不相應的不成熟型改變。常見的改變為散在出現的4~7次/秒θ波,和/或14和6次/秒的陽性棘波。有人推測人格障礙者的大腦邊緣系統(與人的情緒及行為有密切關系)可能發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又有人發現,大多數人格障礙者的行為活動往往是由一些偶然的動機或偶然的感情沖動所決定,由一些本能活動或特殊的嗜好所支配,從而推測這種人大腦皮質與皮質下神經過程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用有著某種障礙。造成大腦發育及功能障礙的原因,可能是感染和中毒對胚胎或胎兒的損害,也可能是出生時頭顱外傷或嬰兒早期時的疾病。

  環境因素 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及模仿性,不合理的教養,不良的社會環境,以及童年時期的精神創傷,都會影響兒童的人格形成。諸如,父母關系不和諧,傢庭成員之間經常爭吵,傢裡有酗酒、道德敗壞和違法亂紀,老師教育不當,社會風尚惡劣等均可能造成兒童人格發展的偏離。

  人格障礙的分型 各傢很不一致。綜合國際疾病分類第9版(ICD-9)和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3版(DSM-Ⅲ),人格障礙有下述幾種類型:

  偏執型 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對誰都不信任,對誰也不同情,傲慢,妒忌心強,看問題主觀片面,自我估價過高。對於工作上的不順利、事業上的挫折和失敗,從不檢查自己的缺點和過失,而總是歸咎於別人有意破壞搗亂。習慣於把功勞歸於自己,把錯誤推諉於旁人。聽不進任何批評意見,總感到受人欺負,別人對他不忠實。為瞭個人的利益,可到處申訴,甚至寫控告信、散發傳單,堅持不懈。

  分裂型 這種人孤僻、不合群,待人冷漠,缺乏感情,沒有知己好友。他們沉默好靜,與世無爭,對表揚或批評均無動於衷,對任何事物均興趣索然。

  情感型 一種持續終生的情緒規律的障礙。表現有抑鬱性、高漲性及循環性三種。抑鬱性人格障礙者的情緒總處於低沉苦悶狀態,老想些不高興的事情,而且任何事情都往壞的方面想,整天愁眉不展,精神萎靡。高漲性人格障礙者則整天高高興興,無憂無慮,對生活充滿樂觀和熱情,但情緒不穩定,易激惹,行為輕率,常與人爭吵。循環性人格障礙者的情緒在上述兩種極端狀態之間變來變去,時而過分高興,時而無端憂愁,時而又表現正常,使人難以捉摸。

  表演型(癔病型) 這種人好感情用事,表面上顯得熱情而討人喜歡,但情感膚淺、缺乏真誠、易變而幼稚。自我中心,自我放縱,對區區小事反應過分強烈,有時無端發怒、鬧脾氣。他們的要求特別多,依賴性強,總希望得到別人的照顧、註意和贊揚,而從不考慮別人。他們好幻想,喜追求刺激。暗示性強,好人雲亦雲。

  自戀型 這種人自以為瞭不起,平時好出風頭,喜歡別人的註意和稱贊。好“拔尖”,隻註意自己的權利而不願盡自己的義務。他們從不考慮別人的利益,要求旁人都得按照他們的意志去做,不擇手段地占人傢的便宜,而不考慮對自己的名聲有何影響。這種人缺乏同情心,理解不瞭別人的感情。

  躲避型 這種人缺乏自尊心,看不到自己的成就,誇大自己的缺點和短處,耽心被人奚落嘲弄而不願與人來往。

  依賴型 這種人缺乏自信心,沒有主見,事事依賴別人。他們自以為無能、愚笨,缺乏獨立見解,對別人意見從不反駁,對長者和上級馴如綿羊,對配偶也是百依百順。生活中的任何大事都要依靠別人作出決定。

  強迫型 這種人疑慮過分,自信不足,總有一種不安全感、不確定感和不完善感,處事死板,過分謹慎。凡事都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決不標新立異。由於他們事事都要追求盡善盡美和完整精確,因此不論做什麼都要反復地檢查核對,生怕出一點兒差錯。不確定感指認為人生中意外和偶然太多,表現為迷信各種教條和偽科學,有個人獨特的禁忌,如偏愛某個數字而厭惡其他數字。

  爆發型 這種人情緒極不穩定,易激怒,常為一點點小事而暴跳如雷,甚至使用暴力攻擊他人,故又稱主動攻擊型。

  被動攻擊型 這種人慣於隱藏內心的忿懣和仇恨。對分配給他們的事情,當面答應,唯唯諾諾,心裡卻在想方設法拖拉敷衍,常常找借口故意把事情搞糟。

  反社會型(無情型) 這種人從不考慮自己應盡的社會義務,缺乏為他人著想的感情,待人冷酷無情。他們的所做所為,與社會規范之間相距懸殊。他們玩忽職守,放蕩不羈,說謊,逃學,曠工,偷竊,詐騙、亂搞兩性關系,酗酒,毆鬥,而且強詞奪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他們不能吸取教訓,包括懲罰在內,都很難改變他們的行為。

  邊緣型 這種人情緒極不穩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經常發怒鬧氣或抑鬱焦慮。他們不能對自己的狀況做出判斷,時常感到空虛、孤獨,控制不住地揮霍金錢、搞性活動、毆鬥,甚至傷害自己的身體。

  診斷人格障礙要瞭解病態人格者的生長發育史和分析其人格形成過程中生活條件的影響。人格障礙必須與正常人的性格變異、器質性疾病所致人格改變(見於腦炎、頭部外傷、酒或麻醉品依賴)、精神病等相鑒別。有時精神病病人在發病前,已有人格障礙,此時要作兩個診斷。

  人格障礙的再教育及預防 人格障礙不是精神病,用不著物理或化學的治療方法,而要耐心地進行再教育,以矯正人格上的偏差。偏執型者應學會反身自問、信任別人和對事物作客觀分析的態度;暴發型及邊緣型者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分裂型應多與人來往,避免鉆牛角尖;表演型者應克服感情用事;強迫型者應練習使自己松弛下來,凡事不要太拘泥於細節;被動攻擊型者應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妥善地處理與周圍的矛盾;對反社會型者,在反復教育均不起作用時,可采取強制的手段。

  一般說來,青年的後期,人格的基本特征大體形成。因而青少年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刻,必須在生活實踐中加強培養、陶冶和鍛煉,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書目

 北京醫學院主編:《精神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0。

 M.Gelder et al.,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