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結合菌(主要是根黴、毛黴或犁黴)引起的以急性壞死性炎癥為主的疾病。也常用毛黴菌病一辭泛指本病。主要侵犯血管,引起血栓,並可經血行播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可導致死亡。結合菌為腐物寄生真菌,其有性孢子是結合孢子,故名。生長時產生的大量孢子,到處飛揚,一般不致病。本病屬於一種條件致病性真菌病,病人大多患有引致機體抵抗力低下的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糖尿病等),或曾作器官移植,大量作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孢子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可引起鼻腦型毛黴菌病、肺毛黴菌菌病。食入的孢子可以引起胃毛黴菌病。由皮膚進入者,引起皮膚毛黴菌病。本病發病急,迅速惡化,不易診斷,常常來不及分離出病原體,病人已死亡。本病呈世界性分佈,無地區性,而且發病有增高的趨勢。

  臨床常見類型如下:①鼻腦型毛黴菌病。臨床可表現為:單側性面部腫痛或面癱;鼻竇和眼眶周圍組織腫脹、變硬、變色;眼瞼下垂、眼球突出、運動受限等;突然發生面癱。②中樞神經系統毛黴菌病。可表現為:不能控制的糖尿病;眼眶感染;腦膜炎等。③肺毛黴菌病。初起表現為咳嗽、咯痰及發熱等急性呼吸系癥狀;晚期可侵犯血管壁,形成血栓,引起肺梗塞,表現為急起胸痛、呼吸困難、血痰、發熱,白細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增多。④胃腸毛黴病。毛黴孢子經食物進入消化道,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本病。臨床表現為中上腹痛,發作頻繁,可有咯血或便血等。⑤皮膚毛黴病。可表現為丘疹、潰瘍、膿瘍、糜爛、皮下結節、膿皰、局限性隆起性紅斑或血管炎、紅皮病、乳頭瘤、環狀肉芽腫等;也常續發於外傷、燒傷或潰瘍,可播散全身。

  由於結合菌病發展很快,必須盡快作鏡檢和培養找尋病原體,並作病理檢查,若查到無橫隔、分枝呈直角的寬大菌絲,應考慮為本病。早期診斷後,靜脈滴註二性黴素B,並合並口服5-氟胞嘧啶(5-FC)進行治療。對某些病例如鼻腦毛黴病,合並手術治療,有助於病人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