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細胞因數,機體某些細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誘導劑作用後分泌的一類低分子蛋白質,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生物活性。

  20世紀30年代發現,動物被一種病毒感染以後有免受第二種病毒感染的病毒幹擾現象。1957年又發現細胞接觸病毒後釋放一類蛋白質,它作用於其他細胞的表面,可使之具有抵抗病毒的能力,於是稱這類幹擾病毒繁殖的蛋白質為幹擾素。後來發現除病毒外,細菌、立克次氏體、原蟲、衣原體等微生物及其他人工合成的多核苷酸等物質也可可誘導細胞產生幹擾素。幹擾素具有種屬特異性,即應用人類細胞生產的幹擾素能保護人類細胞免受病毒的感染,動物生產的幹擾素對人類細胞則無保護作用。人類幹擾素按其抗原性分類分為 α、β、γ等三個型別。在正常條件下,人類細胞含有的幹擾素基因處於非活化狀態。當病毒誘導各類白細胞時產生的幹擾素稱α 幹擾素;病毒或人工合成的多核酸誘導成纖維母細胞時產生的幹擾素稱為β幹擾素;由抗原誘導淋巴細胞產生的幹擾素稱為γ幹擾素。其中γ幹擾素算作淋巴因子。三種類型幹擾素的分子量約為15000~22000道爾頓,α及β幹擾素在pH2穩定、γ幹擾素在pH2不穩定。幹擾素是一類蛋白質,通過分子生物學研究已經闡明是由數個不同基因編碼的不同的多肽組成,基因結構大約為1000核苷酸左右,結構基因編碼是146~166個氨基酸序列,其餘的序列為非編碼序列。幹擾素是生物活性較高的物質,通常每毫克蛋白可達106國際單位(表1)。

表1 幹擾素的特性

  幹擾素的作用機理 幹擾素不直接作用於病毒,而是通過靶細胞發揮作用,幹擾素先與細胞膜的受體作用,誘導細胞產生2,5寡核苷酸聚合酶,並在雙鏈RNA及ATP作用下使此酶活化,進一步促進細胞合成2,5寡核苷酸,此物質可活化mRNA的內切酶,從而降解瞭病毒的特異mRNA,抑制瞭病毒的合成。同時幹擾素又可誘導細胞產生蛋白激酶,此酶在雙鏈RNA與ATP的作用下被活化,滅活蛋白轉譯起始因子 (eIF-2)從而抑制瞭病毒蛋白的生物合成。幹擾素是通過上述機理來抑制許多病毒生長。此外,幹擾素還有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調節抗體分泌,抑制T細胞和B細胞增殖,增加天然殺傷細胞的活性,以及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等活性(表2)。

表2 幹擾素的生物學特性

  臨床應用 幹擾素具有許多優點:①抗原性弱,可反復使用;②很少有毒性;③具有較高的活性與效果。但由於應用人類細胞生產的幹擾素其量極微,臨床試驗和治療均受到限制。目前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在大腸桿菌中生產幹擾素已取得成功,給臨床應用試驗治療創造瞭條件。已試用於治療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肝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子宮頸糜爛巨細胞病毒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對毛細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黑素瘤、腎癌、多發性骨髓瘤等腫瘤疾患,取得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