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肺通過呼吸道與外界相通,可吸入真菌(fungus)致病;身體其他部位寄生的真菌又可侵入血循環到達肺部致病,故肺是深部真菌感染最常見的部位。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發性真菌感染,可發生於健康人,如莢膜組織胞漿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等,主要在南北美洲流行。另一類為繼發性真菌感染,念珠菌病、麯黴病等。世界各地均可見到。第二類真菌可寄生在人體的某個部位如上呼吸道、消化道,平時並不使健康人患病,當有慢性肺疾病,如肺結核空洞、支氣管擴張或患有糖糖尿病、惡性肝瘤、白血病或因使用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毒藥物等使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削弱時便可致病。此外大量使用抗生素,可引起機體菌群失調,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生長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真菌得以大量繁殖而致病,以上繼發性真菌感染又稱為機遇性感染,即在一定條件下才可以致病。在中國原發性肺真菌感染很少見,主要是繼發性肺真菌感染,其中又以念珠菌病、曲黴病較常見,近年來,由於惡性腫瘤、白血病等發病率增加,以及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毒藥物的廣泛應用,機遇性肺真菌感染有明顯的增加,且不易診斷,病死率高。故對患重癥糖尿病、惡性腫瘤、白血病的病人或因某種疾病使用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病人,肺部出現診斷不清的陰影而經抗生素治療無效者即應多次做痰培養和其他檢查以明確有無機遇性肺真菌感染。

  臨床表現 肺真菌病的臨床表現與轉歸取決於真菌的類型和機體免疫功能狀態二者的相互作用,人對真菌的防禦能力主要依靠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和 T淋巴細胞的免疫反應,真菌感染雖然也可使機體產生抗體,產生體液免疫反應,但其作用遠不如細胞免疫重要。若免疫功能占優勢,則肺部病變受到限制,表現為結節、纖維化;若免疫功能處於劣勢,則肺部病變以化膿性炎癥反應為主,向周圍以及全身擴散。曲黴菌和毛黴菌容易侵犯血管,故常造成肺梗塞,出現肺壞死、肺空洞和咯血。支氣管肺曲黴病還可使有過敏體質的病人出現哮喘癥狀,此時需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肺真菌病的 X射線表現形態多樣,無特異性,與肺結核、肺腫瘤、細菌性肺炎很難區別。比較有意義的改變為曲黴球,由於曲黴菌可以在原有的肺結核空洞或擴張的支氣管空腔內生長,菌絲、粘液、破碎的細胞集合而成曲黴球,附著在空腔內,與空洞壁之間常有一新月形的氣影,曲黴球在空腔內的位置有時可隨體位而改變。部分肺真菌病患者有肺門淋巴結腫大,有助於與肺結核、細菌性肺炎鑒別。本病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可以正常或增加。

  診斷 需依靠多次的痰培養和肺活檢以找到真菌。一個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若懷疑肺部病變是真菌感染,必須多次做痰培養,並結合病史、X射線表現全面分析,才能作出綜合診斷,必要時需作肺活檢確診。

  治療 主要應用二性黴素 B或咪康唑靜脈點滴,口服酮康唑或5-氟胞嘧啶(5-FC)。酮康唑在體外抗菌作用優於咪康唑,但此藥不易滲入腦脊液,故不用於治療隱球菌腦膜炎。中藥大蒜素靜脈點滴也有一定療效。由於治療時間的早晚,嚴重地影響預後,故在臨床高度提示肺真菌感染時,即應開始抗真菌治療,並盡可能同時停用免疫抑制藥物。為瞭預防肺真菌病的發生,應避免濫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和大量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