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古稱《齊孫子》。戰國中期孫臏及其弟子撰。

  孫臏兵法早有著錄,《漢書·藝文志》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其後失傳,《隋書·經籍志》即不見著錄。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瞭一批孫臏論兵的竹簡,經過整理、註釋,編纂為《孫臏兵法》,由中國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2月與7月兩次公開出版。共364簡,11000餘字,分上、下兩編,各15篇。上編直接輯錄孫臏的有關事蹟和言論,下編是否完全屬於孫臏的的論著,尚難確斷。1985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將下編移出,補入“五教法”一篇,共16篇、294簡,文字亦有較多修正。這批竹簡由於自然剝蝕和出土時發掘上的原因,殘斷散亂十分嚴重。雖經文物部門大力整理,已不能恢復原貌。但可以看出,其書應是孫臏及其弟子所著。

  該書繼承瞭《孫子兵法》等書的軍事思想,總結瞭戰國中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上都提出瞭若幹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

  它明確主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1975年7月文物出版社《孫臏兵法》,下同),否則就會“削地而危社稷”。它用歷史經驗說明,奢談仁義禮樂不能“禁爭捝(奪)”,隻能“舉兵繩之”,用戰爭解決問題。這是符合當時七強並立,全國漸趨統一的客觀要求的。

  在軍隊建設上,它認為首要的問題是“富國”,隻有“富國”才是“強兵之急者也”。關於強兵,它重視訓練、法制和將帥條件。提出“兵之勝在於篡(選)卒,其勇在於制”,即士兵要嚴格挑選,嚴格訓練,有良好的組織編制,做到賞罰嚴明,“素聽”、“素信”,令行禁止,才有戰鬥力。將帥不但要具備德、信、忠、敬等品質,還要善於掌握“破強敵,取猛將”的用兵之道──“陣”(佈陣之法)、“勢”(有利態勢)、“變”(戰法變化)、“權”(爭取主動)。並重視人的作用,認為“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

  在作戰指導上,強調要“知道(取勝之道)”,認為“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又說“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所謂“知道”,就是“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強調創造有利的作戰態勢,即所謂“孫臏貴勢”(《呂氏春秋·不二》)。諸如未戰之前要“事備而後動”,準備好瞭再打。既戰之後要靈活用兵:己強敵弱時要“贊師”──示弱以誘敵出戰;敵強己弱時要“讓威”──先退一步,後發制人;勢均力敵時要調動、分散敵人,然後集中兵力,“並卒而擊之”;擊窮寇時要“待生計”──引而殲之,等等。它還要求善於“料敵計險”,利用地形,做到“居生擊死”──自己居於有利的“生地”,逼敵處於不利的“死地”。並要求根據地形情況和車、騎、步特點,“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因情用兵,掌握主動,強調實行“必攻不守”的進攻方略。認為“賞”、“罰”、“權”、“勢”、“謀”、“詐”,是益勝的重要條件,而較之於以上六者更為緊要的是“必攻不守”。

  孫臏兵法問世之後,雖曾失傳,但在《史記》、《通典》等古籍中仍然保存瞭少量佚文,在歷史上頗有影響。孫臏提出的“圍魏救趙”(見桂陵之戰),已成為軍事史上一個著名戰法,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給予瞭高度評價。竹簡《孫臏兵法》出版後,受到中外學術界的普遍重視。但是,該書因襲五行相生相克之說,雜有一些迷信觀念,則屬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