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山西省東南部以長治為中心的地區(古稱上黨郡),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自衛反擊戰役。

  1945年8月中旬,國民黨軍第2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所部,在日偽軍接應下進佔太原和同蒲鐵路(大同至蒲州)沿線城鎮後,以第19軍軍長史澤波率4個師及1個挺進縱隊(相當師),乘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正在向日偽軍大反攻之際,進佔上黨地區的長治、長子、屯留、潞城、壺關諸城。企圖以此為依託,打通白(圭)晉(城)鐵路,擴占整個晉東東南,配合沿正太、平漢鐵路向石傢莊、北平(今北京)推進的國民黨軍第1、第11戰區部隊的行動。為保衛抗戰勝利果實,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進行自衛反擊,清除解放區腹心之患,以便將主力轉用於平漢路,阻滯國民黨軍北進;並指示,在戰役進程中,應適時機動兵力,殲滅可能自太原、臨汾來援的國民黨軍。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依照上述指示,決心以太行、太嶽、冀南軍區3個縱隊及地方武裝共3.1萬餘人,在5萬民兵支援配合下,先由北而南奪取長治外圍各城,吸引長治守軍出援並在野戰中殲滅之;爾後圍攻長治,誘閻錫山部出援,以便相機殲滅其於運動中。

  9月10日發起戰役。太行縱隊首攻屯留,史澤波兩度組織長治守軍出城解救,但均在與打援之太嶽、冀南縱隊略事接觸後迅速縮回。12日,太行縱隊攻克屯留(見彩圖),17日,冀南縱隊攻克潞城,截斷瞭長治國民黨軍與太原的聯系。19日,太嶽縱隊和太行軍區部隊分別解放長子、壺關,使長治守軍完全陷於孤立。20日起,晉冀魯豫軍區集中兵力圍攻長治,24日得悉自太原出援的國民黨軍3個師已進抵子洪鎮,遂留冀南縱隊和太嶽縱隊一部繼續圍困並佯攻長治,令太行縱隊和太嶽縱隊主力迅速北上迎殲國民黨援軍。10月2日,將援軍包圍於虒亭以南老爺嶺附近地區。在圍殲過程中,發現援軍為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領的第23、第83軍共6個師及由偽軍改編的省防軍一部共2.3萬餘人。

國共兩黨談判期間,國民黨挑動內戰,向解放區發動進攻,解放區軍民進行自衛反擊。圖為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上黨戰役中攻克山西屯留城

  為確保兵力優勢,晉冀魯豫軍區又急調冀南縱隊北上參戰。10月5日,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從左右兩翼向國民黨援軍發起猛烈攻擊;並在北面留一缺口,誘其突圍。當日夜,國民黨軍在其老爺嶺陣地失守後,向北突圍。晉冀魯豫軍區以一部兵力先機搶占虒亭以北土落村制高點,截斷瞭國民黨軍退路;主力沿虒亭、屯留間公路兩側實施追擊。至6日,國民黨援軍除2000餘人逃回沁縣外,其餘全部被殲,彭毓斌被擊斃。長治守軍待援無望,於8日向西突圍。晉冀魯豫軍區除以圍城部隊猛烈追擊外,另以太嶽縱隊自虒亭取捷徑直出沁水以北進行截擊。至12日,將突圍的國民黨軍全部殲滅在沁河以東地區,俘史澤波。

上黨戰役

  上黨戰役,是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區武裝力量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1個較大規模的殲滅戰,殲滅國民黨軍11個師及1個挺進縱隊共3.5萬餘人,繳獲山炮24門,機槍2000餘挺,長短槍1.6萬餘支,有力地配合瞭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和平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