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蒙古貴族出身的清軍大將。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自治區)人,博爾濟吉特氏。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道光五年(1825)襲科爾沁郡王爵,歷任禦前大臣、都統等職。咸豐三年(1853)秋,太平天國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率北伐軍二三萬人突入直隸(約今河北)。九月九日,清帝特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部署抵禦。他率京營兵出駐涿州(今河北涿縣)。太平軍進抵天津,屯據靜海、獨流。欽差大臣勝保所部當前敵,僧格林沁移軍王慶坨守二線。四年年正月,太平軍在饑寒中南撤。他率部追擊。太平軍據守連鎮,又分兵至高唐。他在連鎮周圍挖壕築墻,長期圍困。至五年正月,太平軍已極度饑疲,清軍始攻入連鎮,俘林鳳祥。繼移軍高唐接替勝保。高唐李開芳部太平軍走馮官屯,僧格林沁仍築墻包圍,並引運河水倒灌,俘李開芳。北伐的太平軍遂完全敗沒。他以功進親王,並世襲罔替。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加強大沽口海防工事。九年五月,挫敗來犯的英法艦隊,毀傷敵艇10艘,殲敵500餘名。翌年夏,英法聯軍1.7萬人入侵。他不守北塘,敵乘隙由此登陸,迎戰不利,大沽和天津失守。八月,又敗於京東張傢灣、八裡橋,北京失陷。冬,僧格林沁復奉命南下鎮壓山東、安徽各地捻軍等抗清武裝。同治二年(1863),攻占捻軍根據地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殺捻軍領袖張樂行。捻軍被迫流動作戰。他窮追之於豫、鄂各地,至四年四月,追至山東菏澤縣境,在高樓寨之戰中被捻軍圍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