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1763年,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爭奪殖民地及歐洲霸權的戰爭。漢諾威等少數德意志諸侯國參加英普同盟,瑞典、薩克森和大多數德意志諸侯國以及西班牙則參加法奧俄同盟。戰場遍及歐洲、北美、印度和海上,陸戰以歐洲為主戰場。引起戰爭的矛盾極為錯綜複雜,起決定作用的是英法之間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衝突和普奧之間爭奪霸主地位(特別是奧地利企圖奪回被普魯士佔領的西裡西亞)的衝突。俄國企圖遏制新興的普魯士並擴大自己在西方的領土,也是導致戰爭的重要因素。英英國主要發揮海軍優勢,全力爭奪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在歐洲大陸上,它主要依靠普魯士(在英國財政援助下)與反普各國作戰。普魯士軍隊總兵力約20萬人,是當時歐洲最強的軍隊,普王弗裡德裡希二世善於運用機動戰略和線式戰術,尤其是斜形攻擊法。但普魯士樹敵多,戰線長,兵力不足。法奧俄同盟的戰爭潛力雄厚,總兵力占優勢,也是運用機動戰略和線式戰術,但是行動遲緩,缺乏戰略協同。針對這種情況,弗裡德裡希二世采取先發制人、各個擊破的方針。

  1756年8月,普軍9.5萬人突襲薩克森,迫其投降。1757年4月,普魯士對奧開戰,5月在佈拉格之戰中擊敗6 萬奧軍,但6月在科林地區遭L.J.von道恩元帥指揮的奧軍的沉重打擊,爾後轉戰西裡西亞。同時,法軍10萬人進戰漢諾威,瑞典軍1.6萬人在波美拉尼亞登陸。同年5月俄軍開始行動,以占領東普魯士為當前目標;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區遭普軍襲擊,俄軍雖反敗為勝,但年底主動撤退。同年11月普軍於羅斯巴赫打敗法軍,12月於呂岑打敗奧軍。1758年初,俄軍重新發動對東普魯士的進攻,占領柯尼斯堡,進而向普魯士腹地進軍。弗裡德裡希二世率主力前往堵截;8月下旬措恩多夫一戰,俄軍傷亡慘重,普軍也付出巨大代價;年底,俄軍撤回本土過冬。1759年,俄奧兩軍預計會師於奧得河地區,爾後向普魯士腹地發展攻勢。弗裡德裡希二世企圖對俄奧兩軍各個擊破。8月12日在庫訥斯多夫地區發生激戰。俄軍統帥П.С.薩爾特科夫根據地形特點部署防禦,弗裡德裡希二世仍用老一套打法,結果招致慘敗。普魯士從此轉入戰略防禦。同年在西線,法軍同普軍進行瞭黑森-卡塞爾之戰和漢諾威之戰。1760年10月,俄軍一部在奧軍配合下乘虛偷襲柏林。翌年夏,俄軍在瑞典艦隊支援下圍攻沿海要地科爾貝格,年底占領。在海上戰場,英法進行瞭激烈的角逐。1756年5月,在地中海梅諾卡島海戰中,法艦隊獲勝。在1758年以後,法國由於深陷歐洲戰場,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爭奪戰中處境不利。1760年英國占領法屬加拿大、路易斯安那一部分、佛羅裡達和法屬印度的大部分。1762年初,交戰雙方都已疲憊,普魯士尤甚。親普的俄國沙皇彼得三世·費多羅維奇繼位後,宣佈俄國退出反普同盟,將俄軍攻占的全部土地歸還普魯士,並進而同普魯士結盟。此舉使普魯士轉危為安,同時導致法奧俄同盟瓦解。各國相繼停戰議和。1763年2月,英法締結《巴黎和約》,普魯士與奧地利,薩克森簽訂《胡貝圖斯堡和約》。《巴黎和約》規定法屬加拿大和印度等殖民地歸英國;《胡貝圖斯堡和約》規定西裡西亞仍歸普魯士所有。在這次戰爭中英國獲益最大,從此成為海上霸主。

  七年戰爭在軍事學術上的主要影響是,暴露瞭以切斷交通線為主目標的“機動戰略”和呆板的線式戰術的許多弊端,發展瞭野戰殲敵的新的作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