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於1943年7~8月間在庫爾斯克附近進行的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斯大林格勒會戰後,蘇軍將戰線向西推進600餘公裡,在庫爾斯克附近形成一個突出部,使戰場形勢發生有利於蘇方的變化。為奪回戰略主動權,A.希特勒決定在庫爾斯克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軍原打算在該地區乘勝進攻,И.В.史達林獲悉德軍企圖後改變決心,決定以優勢兵力有計劃、有準備地暫時轉入防禦,殲滅、消耗德軍突擊集團,為蘇軍轉入反攻並進而轉入戰略進攻創造有利條件。雙方參戰兵力約400萬人、火炮6.9萬門門、坦克1.3萬輛和飛機1.2萬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會戰之一。

庫爾斯克會戰

  蘇軍防禦戰役自7月5日始,至7月23日止。德軍以H.G.von克盧格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和F.E.von曼施泰因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共約5個集團軍、90萬人、1萬門火炮、27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分別從北、南兩個方向對庫爾斯克突出部底部實施向心突擊,進行代號為“堡壘”的進攻戰役。蘇軍在大本營代表Г.Κ.朱可夫和А.Μ.華西列夫斯基指揮下,以Κ.Κ.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中央方面軍和 Н.Ф.瓦圖京指揮的沃羅涅日方面軍為第一梯隊,共14個集團軍、5個軍133萬人、2萬門火炮、3400輛坦克和2100架飛機,以И.С.科涅夫指揮的草原方面軍為戰略預備隊,共7個集團軍、10個軍,在庫爾斯克地域以3個月時間構築3道防禦地帶和5個防禦地區,組成以反坦克樞紐部為基礎的縱深約250~300公裡的防禦配系,實施堅守防禦。7月5日晨,蘇軍實施炮火反準備,使德軍發起進攻的時間推遲近3小時。德軍發起進攻後,北路楔入蘇軍防禦12公裡,於10日受阻;南路則深入35公裡。12日,雙方在普羅霍羅夫卡地域進行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交戰,計有1200輛坦克參戰。15日德軍南路被迫轉入防禦,16日全線後退至原出發陣地,蘇軍則陸續轉入追擊。

  7月12日至8月23日,蘇軍以6個方面軍,計31個集團軍,實施兩次進攻戰役。一次代號為“庫圖佐夫”戰役。7月12日,蘇軍В.Д.索科洛夫斯基指揮的西方面軍左翼、Μ.Μ.波波夫指揮的佈良斯克方面軍,以及中央方面軍右翼,共約7個集團軍的兵力,在空軍支援下對防守奧廖爾地域的德軍發起突然進攻,並於30日前在博爾霍夫、姆岑斯克、諾沃西利地區分割圍殲當面德軍。為粉碎德軍改變兵力劣勢的企圖,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戰略預備隊投入交戰。蘇軍於7月22日收復博爾霍夫,8月5日收復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18日前出到佈良斯克東郊,戰線向西推進150公裡。另一次代號為“魯緬采夫”戰役。8月3日拂曉,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由別爾哥羅德西北地域向博戈杜霍夫、瓦爾基、新沃多拉加方向並肩實施分割突擊。德軍在托馬羅夫卡、鮑裡索夫卡、別爾哥羅德地域遭重創。11日,沃羅涅日方面軍右翼向博羅姆利亞、阿赫特爾卡、科捷利瓦方向發展進攻,左翼則切斷鐵路線,包圍哈爾科夫。同日,草原方面軍亦進抵該市外圍。22日下午,該市守軍被迫後退。23日12時,草原方面軍在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協同下收復該市。戰線向南和西南推進140公裡。

蘇軍在進攻

  會戰結果,德軍被擊潰30個師,損失官兵50萬人、坦克1500輛、火炮3000門、飛機3700餘架;蘇軍也遭到很大損失。此次會戰是蘇聯戰勝法西斯德國的重要一戰。蘇軍在戰略指揮上,以優勢兵力實施堅守防禦,在主要方向上集中兵力兵器,構築縱深梯次防禦配系,組織戰略戰役偵察,實施炮火反準備,奪取戰略制空權,組織方面軍群之間的戰略協同,使用統帥部戰略預備隊和運用坦克集團軍擴張戰果等方面取得瞭新經驗。通過會戰,蘇軍完全掌握瞭戰略主動權。德軍從此徹底喪失戰略進攻能力,轉入全線防禦。